摘要 目的 为优化我国非处方药(OTC)市场准入流程提供参考。方法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向来自医药企业、药品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和高校的受访者发放问卷,对回收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154 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58.5% 的受访者来自医药企业,18.8% 的受访者来自药品监管领域,另有22.7% 的受访者来自高校和医疗机构;超过半数受访者的工作年限≥10 年。89.6% 的受访者呼吁建立OTC独立审评体系;88.3% 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OTC专论制度;73.4% 的受访者认为应规范专论纳入程序及流程;77.3% 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处方药转换为OTC的具体流程;91.0% 的受访者认为真实世界数据/证据可有助于简化OTC上市路径,但在数据质量和数据获取方面存在难点。结论我国OTC市场准入机制审评周期较长,建议我国可参考国际经验,构建“制度重构-技术革新-监管创新”三位一体的本土化适配优化路径,为建立科学高效的OTC监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摘要 目的 总结我国临床药师岗位培训现状,为不断优化临床药师岗位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收集关于我国临床药师岗位培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 年11 月5 日。经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纳入相关文献68 篇,其中50 项研究涉及培训内容,49项涉及教学资源配备,48 项涉及培训方法,39 项涉及教学评价,仅2 项提及师资培养。各基地的临床药师岗位培训有一定差异,如教学资源配置中的带教团队组成、辅助教学工具运用有差异;培训方法运用上存在单一方法与融合方法运用的差别;各基地在培训内容上基本围绕临床药学工作展开,存在一定相似性;同时,各基地在师资培养及考核方面普遍薄弱。各基地可围绕提升临床药师岗位胜任力的目标,结合自身情况配备教学资源、选择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运用评价工具,进一步提升临床药师培训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总次苷(TSG)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原代心肌细胞肥大性改变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从新生SD乳鼠心脏中分离原代心肌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AngⅡ组(2 μmol/L)、TSG组(7.5 μg/mL)、PFK-015 组[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抑制剂10 nmol/L]和TSG+PFK-015 组(TSG 7.5 μg/mL+PFK-015 10 nmol/L),检测各组细胞表面积、蛋白合成情况、能量代谢相关指标[游离脂肪酸(FFA)、辅酶A(CoA)、乙酰辅酶A(acetyl-CoA)]含量、糖酵解相关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PFKFB3]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蛋白合成显著增多,FFA 含量和HIF-1α、LDHA、PDK1、PFKFB3 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或上调,CoA、acetyl-CoA含量和GLUT-4 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P<0.05)。与AngⅡ组相比,TSG组和PFK-015 组细胞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TSG+PFK-015 组细胞的改善程度普遍优于TSG组和PFK-015 组(P<0.05)。结论 TSG可缩小AngⅡ诱导原代心肌细胞的表面积,减少蛋白合成,抑制其肥大性改变;上述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糖酵解活动有关。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氯胺酮致小鼠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雄性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胺酮组(25 mg/kg),每组12 只。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相应药液,每天4 次,连续10 d。分别在最后2 d 通过Y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进行小鼠行为学测试,观察其前额叶皮质(PFC)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PFC组织的代谢物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小鼠PFC组织神经元形态不一,细胞核周围出现空腔,核深染细胞增多,尼氏染色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其交替率和辨别指数亦显著降低(P<0.05 或P<0.01)。两组小鼠的PFC组织样品中,共有114 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表达上调73 种、表达下调41 种,包括谷氨酰胺、琥珀酸、酮戊二酸及胆碱等;上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γ氨基丁酸能突触,嘧啶代谢,胆碱能突触等通路。结论 氯胺酮能诱导小鼠认知障碍,其神经毒性与突触传导、能量代谢异常及神经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摘要 目的 研究护肝清脂方(HGQZ)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的特征成分含量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药效的一致性,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分析、比较HGQZ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中6 种特征成分的含量。将雄性C57BL/6 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HGQZ饮片汤剂低/高剂量组(13、26g/kg,以生药量计)、HGQZ配方颗粒低/高剂量组(13、26 g/kg,以生药量计),每组6 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维持饲料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20 周以建立NAFLD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或等体积水1 次。检测其空腹血糖(FBG)水平和葡萄糖、胰岛素耐量,体重和肝指数、白色脂肪指数和棕色脂肪指数,以及脂质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和脂质堆积情况。取模型组、HGQZ饮片汤剂高剂量组、HGQZ配方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针对潜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 HGQZ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b1、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金丝桃苷、荷叶碱、23-乙酰泽泻醇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HGQZ饮片汤剂组与配方颗粒各剂量组小鼠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均有所缓解,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肪空泡均有所减少,其FBG水平、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体重、肝指数、白色/棕色脂肪指数、脂质和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普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HGQZ饮片汤剂高剂量组、模型组与HGQZ配方颗粒高剂量组分别有234、136个血清差异代谢物,取交集后得共同差异代谢物65 种,富集于嘌呤代谢、三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其中,模型组柠檬酸的含量均显著低于HGQZ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的高剂量组(P<0.05);高剂量的HGQZ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均可显著升高腺苷一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 HGQZ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的特征成分含量相当,对NAFLD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相似,且其抗NAFLD作用发挥均与激活AMPK能量代谢通路有关。
摘要 目的 探索芦丁改善经前烦躁障碍(PMDD)肝气郁证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PMDD和芦丁作用的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和芦丁的结合能力。摘取雌性Wistar 大鼠双侧卵巢并进行人工激素诱导后,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10 只)和造模组(50 只)。取造模组大鼠,以择时束缚应激法构建PMDD肝气郁证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阳性对照)、芦丁组,每组12 只。于每天上午9:00 灌胃相应药液或水,持续2 个动情周期。利用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Y迷宫实验评价芦丁对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观察其脑海马组织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检测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以及脑海马组织中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突触核蛋白(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芦丁改善PMDD肝气郁证的核心靶点包括BDNF、TrkB、PSD65、Syn等。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芦丁可显著增加非接受期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自发轮流行为得分,缩短悬浮不动时间,提高脑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上调血清BDNF水平和脑海马组织中BDNF、TrkB、Syn 蛋白的表达(P<0.05);但对接受期模型大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芦丁可缓解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增强其空间记忆能力,减少神经元损伤;上述作用可能与该成分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上调Syn蛋白的表达有关。
摘要 目的 制备雷公藤甲素(TP)纳米粒子靶向制剂,并评价其质量、靶向性和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使用乳化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叶酸(PLGA-PEG-FA)为载体,制备载TP靶向FA受体的聚合物纳米粒子(TP@PLGA-PEG-FA),观察其形态及分布,测定其粒径、Zeta 电位、多分散性指数(PDI)、载药量、包封率,评价其稳定性、血液相容性、体外释药情况、RAW264.7细胞摄取情况(以荧光染料Cy3.5定位)和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TP@PLGA-PEG-FA呈球形,分布均匀,粒径为(122.60±0.02)nm,Zeta 电位为(-17.6±0.6)mV,PDI 为0.26±0.02;TP 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78±0.05)%和(68.62±0.03)%;其在4 ℃水中放置14 d 和在37 ℃、含有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放置12 h 的粒径、PDI、Zeta 电位均无明显变化。100、200、300、400 μg/mL TP@PLGA-PEG-FA的溶血率分别为0.77%、0.92%、1.34%、1.63%。TP@PLGA-PEG-FA在pH5.5 的磷酸盐缓冲液中72 h 时的累积释放量为(84.83±0.29)%,较pH7.4、6.5 磷酸盐缓冲液中72 h 时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2.37±0.35)%、(63.83±0.29)%]显著升高(P<0.05)。激活的RAW264.7 细胞对Cy3.5@PLGA-PEG-FA的摄取明显多于其对Cy3.5@PLGA-PEG-FA+游离FA和Cy3.5@PLGA-PEG的摄取;当TP质量浓度≥15.63 ng/mL时,TP@PLGA-PEG-FA组激活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同质量浓度游离TP组(P<0.05)。结论 所制备的TP@PLGA-PEG-FA稳定性高、血液相容性好,对炎症细胞具有主动靶向性和细胞毒性。
摘要 目的 制备透明质酸(HA)修饰的负载大黄素(EMD)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递药系统(HA-MWCNTs-EMD),并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将EMD负载于MWCNTs,制得递药系统MWCNTs-EMD;进一步以HA进行修饰,制得递药系统HA-MWCNTs-EMD;对上述两种递药系统进行表征。以游离EMD为参照,考察上述两种递药系统的体外释药情况,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 细胞)对系统中EMD的摄取情况,并检测两种递药系统对两种乳腺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分化群44(CD44)表达、活力、凋亡、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的影响。结果 MWCNTs-EMD、HA-MWCNTs-EMD的包封率均为(63.52±2.74)%,载药量分别为(25.01±1.83)%、(12.13±1.96)%,粒径分别为(865.95±2.16)、(351.86±1.68)nm,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0.54±0.02、0.23±0.01,Zeta 电位分别为(23.87±0.14)、(-42.79±0.39)mV。MWCNTs-EMD、HA-MWCNTs-EMD在2、4、6、8、10、12、24 h 时的EMD累积释放量均显著低于同期游离EMD,而HA-MWCNTs-EMD显著高于同期MWCNTs-EMD(P<0.05);两种乳腺癌细胞对MWCNTs-EMD、HA-MWCNTs-EMD中EMD的摄取量均显著高于其对游离EMD的摄取量(P<0.05);与游离EMD 组比较,MWCNTs-EMD、HA-MWCNTs-EMD 组两种细胞的凋亡率、LDH 释放量均显著升高,表面CD44 的表达(MWCNTs-EMD组除外)、细胞活力均显著下调或降低,且HA-MWCNTs-EMD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 成功制备负载EMD的新型递药系统HA-MWCNTs-EMD;该递药系统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并增加LDH释放,且上述抗乳腺癌作用明显强于游离EMD和MWCNTs-EMD。
摘要 目的 探究舒肝解郁胶囊多次给药对伏立康唑、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为伏立康唑组(30 mg/kg)、利伐沙班组(2 mg/kg)、阿哌沙班组(0.5 mg/kg)、舒肝解郁胶囊+伏立康唑组(145 mg/kg+30 mg/kg)、舒肝解郁胶囊+利伐沙班组(145 mg/kg+2 mg/kg)和舒肝解郁胶囊+阿哌沙班组(145 mg/kg+0.5 mg/kg),每组6 只。各组大鼠连续灌胃溶剂(0.5%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舒肝解郁胶囊8 d 后,再于第8 天时分别灌胃伏立康唑、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药液。于不同时间点(伏立康唑、利伐沙班单用及相应联用组的采血时间为给药前和给药后0.17、0.34、0.5、0.75、1、1.5、2、3、4、5、6、8、10、12 h,阿哌沙班单用及相应联用组的采血时间为给药前和给药后0.08、0.17、0.25、0.34、0.5、0.75、1、3、5、7、10、12 h)采集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伏立康唑、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的质量浓度,通过非房室模型计算上述药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单用组相比,多次给予舒肝解郁胶囊后,伏立康唑的AUC0-t、AUC0-∞、cmax均显著降低,CLz/F显著增加,tmax显著延长(P<0.05);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的tmax均显著延长(P<0.05);而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舒肝解郁胶囊可使口服伏立康唑的药物暴露减少、清除增加、达峰延迟;该药虽不影响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暴露水平,但会导致两药达峰延迟。
摘要 目的 预测并验证开心散(简称“KXS”)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炎症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KXS用于AD的核心抗炎成分及核心炎症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以雄性SD大鼠为对象,以D-半乳糖慢性诱导建立AD模型,考察KXS对AD大鼠体征量化评分、学习记忆能力指标(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路程及时间)、脏器(心脏、肝脏、脾脏、胸腺)指数、海马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炎症相关通路及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KXS用于AD的核心抗炎成分包括五味子酯乙、人参炔三醇、五味子酯甲、enhydrin、vulgarin、人参环氧炔醇,核心炎症靶点包括核因子κB亚基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Toll 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1);GO、KEGG富集结果涉及炎症反应、磷酸化途径及NF-κB炎症通路;核心抗炎成分与核心炎症靶点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KXS组大鼠海马组织CA1、CA3、DG区神经元皱缩、尼氏体减少等病理改变均有改善,脏器指数(肝脏指数除外)、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升高或增多,学习记忆能力指标均显著改善,体征量化评分(实验第8、12 周)和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TLR4、NLRP3、CASP1、IL-1β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结论 KXS能有效改善AD大鼠神经炎症,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上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摘要 目的 评估胰岛素专项集采政策对我国胰岛素日费用和可负担性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通过各省份独立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收集胰岛素专项集采前后(2021 年10-12 月、2022 年10-12 月)的胰岛素采购数据,以各类胰岛素的限定日费用(DDDc)为指标,分析专项集采前后的日费用变化;以各类胰岛素年支出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即年支出占比)为指标,评估专项集采前后各类胰岛素的可负担性变化。结果 专项集采后,各类胰岛素DDDc的降幅为20.7%~71.8%,平均降幅为45.7%,且三代胰岛素的降幅超过二代胰岛素;胰岛素年支出占比的降幅为24.3%~73.4%,平均降幅为48.5%,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降幅最大(73.4%)。专项集采后,所有纳入省份的胰岛素DDDc均有所下降;除广西(10.2%)外,其余各省份胰岛素的平均年支出占比均降至10% 以内。结论 胰岛素专项集采政策显著降低了胰岛素费用、提高了可负担性、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但省际及胰岛素类型间的日费用和可负担性差异明显,需重点关注。
摘要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安罗替尼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三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 年2 月-2024 年12 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安罗替尼组(27 例,接受安罗替尼治疗)和免疫治疗组(22 例,接受免疫制剂单用或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并记录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分区生存模型,从医疗卫生体系视角出发,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法对两种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安罗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为5.93 个月,中位OS为11.27 个月;免疫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 为5.33 个月,中位OS为9.77 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4 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免疫治疗组相比,安罗替尼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806 724.60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高于3 倍2024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7 247 元/QALY)。结论 对于晚期NSCLC患者的三线治疗,安罗替尼的疗效不劣于免疫制剂单用或联合化疗药物,安全性亦与之相当,但不具有经济性。
摘要 目的 分析多黏菌素B 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用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部感染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 年5 月至2024 年10 月收治的CRAB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其年龄、性别、入住科室、感染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机械通气情况、抗感染联合治疗方案、用药前24 h 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等信息。根据治疗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结果 共纳入156 例患者,其中108 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69.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用药前24 h 的APACHE-Ⅱ评分、并发症种类数、凝血功能异常比例、抗感染治疗疗程、用药前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前24 h 的APACHE-Ⅱ评分≥15 分[OR=2.965,95%CI(1.284,6.845),P=0.020]、机械通气时间≥10 d[OR=3.577,95%CI(1.185,10.793),P=0.037]和用药前住院时间≥14 d[OR=2.422,95%CI(1.036,5.654),P=0.041]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感染治疗疗程>7 d[OR=0.445,95%CI(0.221,0.895),P=0.043]是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结论 多黏菌素B 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用于CRAB肺部感染的有效率小于70%;机械通气时间≥10 d、用药前24 h 的APACHE-Ⅱ评分≥15 分、用药前住院时间≥14 d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失败,而抗感染治疗疗程>7 d 则可能与治疗有效有关。
摘要 目的 分析口服抗凝药物(OACs)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s)的临床特征,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口服抗凝药”“Ⅹa 因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oral anticoagulants”“factor Ⅹa inhibitor”“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等为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数据库,收集OACs(华法林、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艾多沙班、达比加群酯)致SCARs的病例报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篇文献,共计11 例患者,其中男性5 例(45.5%)、女性6 例(54.5%),平均年龄(59.6±21.5)岁;原患疾病主要为心房纤颤、肺栓塞、关节置换和瓣膜置换;涉及药物包括华法林(3 例)、利伐沙班(4 例)、阿哌沙班(2 例)、达比加群酯(2 例)。OACs致SCARs发生在用药后10 h~42 d,其中发生在用药后10~28 d 的有7例(63.6%)。11 例患者中,5 例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4 例为史-约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2 例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临床表现包括皮疹、发热、黏膜受损等。除1 例患者因败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外,其余患者经停药、予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 SCARs是OACs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0~28 d;一旦怀疑为OACs所致SCARs,临床应及时停药并根据SCARs类型制定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 目的 为改善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成效、加速患者康复、确保阿片类药物使用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21 年11 月-2023 年11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下称“我院”)骨科接受择期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8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由医护人员按照我院骨科围手术期疼痛治疗临床路径实施的术后疼痛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接受由含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提供的术后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发生及解决情况,并利用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9.1 版对两组患者存在的DRPs进行分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共存在阿片类药物DRPs 162 个,其中观察组58 个(涉及52 例患者)、对照组104 个(涉及91 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RPs涉及问题均以治疗有效性为主。观察组临床药师对发现的58 个阿片类药物DRPs进行了88 次干预,总体干预成功率为84.5%。观察组患者术后1~7 d 的疼痛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髋关节置换术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阿片类药物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的主时间效应、时间及组别交互作用均显著(P<0.05),即对照组相关评分减少更多,观察组相关评分改善更为迅速。结论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骨科术后疼痛治疗及阿片类药物管理,可及时识别并干预DRPs,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摘要 目的 分析吉非替尼基于药动学的潜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PK-pADIs),并建立相应审方规则。方法 通过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抽取我院2022 年1 月1 日-2024 年11 月30 日吉非替尼联合用药的门诊处方,基于Drugs.com?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鉴别处方中存在的PK-pADIs,统计具体联用药物及PK-pADIs发生例次,并根据PK-pADIs严重性分级建立审方规则。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吉非替尼联合用药处方217 张,其中28 张处方(12.90%)、共计28 例患者存在PK-pADIs 29 例次,以呼吸内科处方(22 张)为主;联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13 例次)、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强抑制剂(7 例次)、H2 受体拮抗剂(4 例次)、CYP3A4 诱导剂(3 例次)、CYP2D6 底物(2 例次),严重性分级分别为严重、中度、严重、中度、中度。根据上述PK-pADIs严重性分级,建立审方规则4 项,即吉非替尼与抑酸药物联合使用,予“人工审核”处理;吉非替尼与地塞米松、美托洛尔和CYP3A4 强抑制剂联用,予“提醒”处理,并通过提醒框告知医生加强相关指标监测。临床药师需深入呼吸内科等重点临床科室加强有关吉非替尼药物相互作用知识的培训,加强针对长期使用吉非替尼患者的合理用药监测与指导,及时发现并干预PK-pADIs,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 目的 构建“互联网+”藏语用药服务平台,评价其对藏族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门诊常用药品进行用药指导内容的归纳与整理,翻译成藏语并进行藏语录音或藏语视频录制,形成“文字-语音-视频”多维度的“互联网+”藏语用药服务平台并应用。选取我院“互联网+”藏语用药服务实施后(2024 年1-6 月)的门诊藏族慢病患者387 例作为干预组,实施前(2023 年1-6 月)的门诊藏族慢病患者387 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窗口汉语用药服务,干预组患者接受常规窗口汉语用药服务和“互联网+”藏语用药服务。采用12 条目用药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采用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原则进行六级关联性评价,并对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可能”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干预组用药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比例(31.0%)及依从性得分[39.0(37.0,42.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0%、21.0(19.0,23.0)](P<0.05),两组患者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互联网+”藏语用药服务平台;该服务可提高藏族慢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在改善患者用药安全性方面的效果有限。
摘要 目的 评价3 种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阿那曲唑、来曲唑)用于绝经后激素受体(H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上述3 种药物治疗绝经后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 年10 月25 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 和Stata 18.0 软件进行网状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5 项RCT,共计44 055 例患者。网状Meta 分析结果显示,来曲唑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阿那曲唑组(P<0.05),其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由高到低依次为来曲唑(85.6%)>阿那曲唑(61.5%)>依西美坦(2.8%);阿那曲唑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依西美坦组和安慰剂组(P<0.05),其SUCRA由高到低排序为来曲唑(85.8%)>阿那曲唑(67.3%)>依西美坦(41.4%)>安慰剂(5.5%)。阿那曲唑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高于来曲唑组和安慰剂组(P<0.05),其SUCRA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依西美坦(87.4%)>来曲唑(63.9%)>阿那曲唑(47.0%)>安慰剂(1.7%);按疗程≥104 周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与之一致。结论 与阿那曲唑比较,来曲唑治疗绝经后H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而依西美坦的疗效有限。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成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收集成人Hp感染根除治疗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 年1 月至2024 年6 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9 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共计9 931 例患者,其中1 929 例根除治疗失败,根除无效率为8.02%~33.33%。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 岁[OR=1.33,95%CI(1.12,1.57),P<0.001]、体重指数(BMI)>25 kg/m2[OR=1.87,95%CI(1.35,2.59),P=0.000 2]、有吸烟史[OR=1.62,95%CI(1.35,1.95),P<0.001]、有饮酒史[OR=1.93,95%CI(1.47,2.54),P<0.001]、居住地为农村[OR=1.74,95%CI(1.41,2.15),P<0.001]、存在非消化性溃疡[OR=3.45,95%CI(1.75,6.67),P=0.000 3]、有家庭成员感染史[OR=4.72,95%CI(3.32,6.74),P<0.001]、治疗依从性差[OR=4.89,95%CI(3.07,7.79),P<0.001]、阿莫西林耐药[OR=3.42,95%CI(1.95,6.00),P<0.001]、克拉霉素耐药[OR=8.14,95%CI(5.00,13.24),P<0.001]对成人Hp感染根除治疗失败均有显著影响。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显示,本研究所得结果稳健、可靠。结论 年龄<50 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居住地为农村、存在非消化性溃疡、有家庭成员感染史、治疗依从性差、阿莫西林耐药和克拉霉素耐药是成人Hp感染根除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摘要 脓毒症肺损伤是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失衡是其关键的病理机制。核转录因子红系2 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作为抗炎、抗氧化应激的重要通路,在脓毒症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10 年内中药调控Nrf2 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肺损伤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结果显示,14 种中药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酚类5 类化合物)、6 种中药复方(包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扶正固本3 类方剂)能够通过激活Nrf2 信号通路及干预Kelch 样ECH关联蛋白1、血红素加氧酶1、抗氧化响应元件、腺苷一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等相关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脓毒症肺损伤。
摘要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VCI)是临床常见的男科疾病,氧化应激是精索静脉曲张致男性不育的主要机制。中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系统、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VCI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VCI的氧化应激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总结,并通过综述中药单体、活性部位、中药复方及相关制剂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干预氧化应激进而改善VCI的研究现状发现,核转录因子红系2 相关因子2(Nrf2)、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与V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单体及活性部位(菟丝子黄酮、黄芪多糖、淫羊藿苷、姜黄素、人参皂苷Rg1、金丝桃苷、松果菊苷)、中药复方及相关制剂(加味大黄?虫颗粒、生精活血方、加味天雄散、通精灵、补肾活血方、脉络舒通丸、滋肾育胎丸、丹红通精方)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MAPK、HIF-1α信号通路来缓解氧化应激、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线粒体能障碍、减少精子DNA断裂、抑制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生育能力。
摘要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常见的心脏病理过程,是代谢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线粒体质量控制(MQC)作为关键的调控机制,可能是防治MIRI 的重要靶点。近年来,中药在改善MIRI 领域表现出多靶点、多途径、低毒副作用的独特优势,已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并得以应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单体、有效部位、药对、复方及相关制剂等靶向MQC改善MIRI 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后发现,中药单体及有效部位(五味子乙素、异甘草素、金盏花苷E、小檗碱、枸杞多糖等),中药药对、复方及相关制剂(附子-干姜、益心方、双参宁心胶囊、白金方、益气活血药方等)可通过激活MQC以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维持线粒体分裂/融合稳态、调节线粒体自噬、恢复线粒体钙稳态等途径来减轻MIRI。
摘要 Janus 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可调控神经元生长、发育、增殖、分化等多个过程,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本文在概述JAK2/STAT3 信号通路及其与CIRI 关系的基础上,综述了中药调控JAK2/STAT3 信号通路改善CIRI 的研究现状。其中,甘草次酸、雷公藤内酯醇、桃红四物汤等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抑制JAK2/STAT3 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CIRI;黄芪甲苷、银杏内酯K、清脑滴丸等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激活JAK2/STAT3 信号通路来抑制氧化应激、促进血管新生、提高神经元存活率,从而改善C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