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总结中国医院协会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项目实施经验,评价改革实施成效,以期不断提升临床药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水平。方法借鉴项目评估思路,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总结通过改革所构建的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全体系、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开展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法的“学习评估"和“反应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师资学员成绩数据、评教数据,评价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借助问题与趋势分析,展望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与结论 中国医院协会新一轮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初步构建起"招、培、考、管"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打造出“以提升临床带教胜任力为导向,以基于临床带教现场的实践性学习与技能化考查为核心”的培训模式。经过3年多循序渐进的改革,新的师资培训体系及模式趋于成熟,2023、2024年连续2年学员结业考核初考平均总成绩较高[评分分别为 (84.05±5.83).(85.82±4.35) 分],培训改革收获感较强[自我收获度评分分别为 (4.80±0.44) 、 4.85±0.39 分)],运行及实施效果基本令人满意。未来,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将在继续解决现阶段个别遗留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全球药学教育、药学行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持续围绕“提升临床带教胜任力”这一核心目标进行探索与实践。关键词临床带教胜任力:师资培训:临床药师:药学教育:临床药学:项目评估
摘要目的为完善中药说明书安全性内容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分析 2013-2024 年中药说明书修订相关公告中的公告发布年份、药品名称、药品剂型、公告发布时间、3项安全性内容(【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的平均修订条数等资料;根据2013—202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据,分析中药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不同剂型药品[中药注射剂、口服中药、其他(外用类)中药]不良反应构成比。结果 2013一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发布了101条中药说明书修订公告,涉及241种中药。其中,口服中药163种,中药注射剂25种,其他(外用类)中药53种。中药注射剂、口服中药和其他(外用类)中药存在安全性内容缺失的分别有3、10、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的主要来源类型为上市后监测数据(占 48.00%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数据的主要来源类型为监测数据(占 71.17% ); 73.58% 的其他(外用类)中药未提及不良反应数据来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药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从2013年的 17.3% 降至2024年的 12.1% ,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3种剂型中药中的构成比从2015年的 61.3% 降至2024年的 24.6% ,而口服中药的不良反应在3种剂型中药中的构成比从2015年的 34.7% 升至2024年的 64.0% 。结论我国中药安全性内容风险管控已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被动监测依赖性强、数据溯源不足及关键内容缺失三大挑战,亟须分剂型完善安全性内容、优化安全性数据来源并充分利用真实世界证据补充安全性内容。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当前罕见病药品进口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为优化罕见病药品进口流程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对罕见病药品进口环节涉及的政府部门、跨国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组织相关方展开问卷调研和访谈,探析各方在罕见病药品进口环节的现状及遇到的挑战,并综合专家意见提出改进建议。结果通过对25家罕见病领域的跨国制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展开问卷调研,发现企业进口罕见病药品意愿强烈, 58.33% 的企业开展了多元进口模式实践,但在实际进口过程中面临制度不清晰 (54.17% 、实际审批程序复杂( 45.83% )、实际审批周期过长 (41.67% 等系列问题,影响了企业进口的积极性。同时,对13位来自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和患者组织的罕见病领域专家展开访谈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在罕见病药品进口的政策设计、审批流程、抽检成本及与监管方的沟通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医疗特区的药品进口模式也有待完善。结论 我国罕见病药品在进口环节还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完善、监管机制不灵活、沟通渠道缺乏等问题。建议从完善罕见病认定机制、优化进口激励政策和完善监管模式等方面出发,进一步优化罕见病药品进口流程并完善相关政策。
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现状,为完善相关药事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检查法调查北京市海淀区66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现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查项目包括药事管理与药学部门组织、药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品不良事件管理、特殊药品管理6个专项,共27个检查小项。结果与结论各专项达到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检查标准的医疗机构总占比依次为 90.9%97.0%86.3%.90.9%.90.9%.96.9% ;从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达到完全符合与基本符合检查标准的结果对比来看,三级医疗机构的整体结果优于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北京市海淀区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部分医疗机构在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规范执行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落实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兼具物理屏障和化学清除功能的长效光防护纳米凝胶,并评价其性能。方法基于富勒醇-氧化铈纳米复合体系构建由贻贝黏蛋白和透明质酸钠组成的富勒醇-氧化铈纳米凝胶(FCN),并进行表征。采用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FCN的抗氧化能力;采用防晒指数(SPF)检测仪评价其紫外线屏蔽能力;根据《药品安全性评价指南》要求评价其生物安全性;采用小动物三维活体成像技术评价其皮肤黏附性;采用皮肤防晒伤观察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其防晒伤能力。结果FCN中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和富勒醇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约 20.10nm ,FCN表现出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FCN在临界波长370nm 处的SPF值为 58.95±0.82 ,紫外线防护等级为 6.21±0.15 。纳米凝胶中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铅、砷、汞、镉含量均符合药用辅料标准;FCN组小鼠未出现红斑、水肿、脱屑等刺激性反应,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人工汗液冲刷组小鼠的材料清除率不到 30% ,干态清洁组小鼠的材料清除率约为 92% 。防护组小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红斑或形成溃疡;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皮肤组织纤维排列有序,胶原纤维数量接近对照组。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FCN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其安全性和皮肤相容性良好,且实现了紫外线屏蔽、自由基清除双重协同防护。
摘要目的 基于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 )/白细胞介素8(IL-8)信号通路探讨二甲双胍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人食管鳞癌细胞TE1分为空白组,二甲双胍低、中、高浓度组( 0.5,1,2mmol/L ),IDF-11774(HIF-1α抑制剂)组( 20μmol/L )和二甲双胍高浓度+HIF-1α激活剂二甲基乙二酰氨基乙酸(DMOG)组( 2mmo
摘要目的探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给药对肝癌细胞PLC/PRF/5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分析SOD与甲胎蛋白(AFP)表达量的相关性,以期为将SOD作为肝细胞癌用药靶向至AFP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人正常肝细胞L-02、AFP表达阴性的人肝癌细胞HLE、AFP表达阳性的人肝癌细胞PLC/PRF/5为实验细胞。采用Westemblot法和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改变AFP表达前后L-02、HLE、PLC/PRF/5细胞中的AFP和SOD表达及SOD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SOD[0(对照)、0.188,0.375,0.75,1.5,3U/mL] 给药对PLC/PRF/5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mblot法检测上调SOD表达对PLC/PRF/5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蛋白AFP、肉瘤病毒蛋白(Src)表达的影响。结果与L-02组和HLE组比较,PLC/PRF/5组细胞中的SOD1、SOD2表达量以及SOD活性均显著降低( (P<0.05 )。下调PLC/PRF/5细胞中的AFP表达后,与PLC/PRF/5组比较,PLC/PRF/5-shAFP组(即低表达)细胞中的SOD1、SOD2表达量以及SOD活性均显著升高 (P<0.05 。SOD作用48h时,与对照组比较,0.375、0.75,1.5,3U/mL SOD组的PLC/PRF/5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显著降低( (P<0.05 );SOD作用 72h 时,与对照组比较,0.375、0.75、1.5U/mL SOD组的PLC/PRF/5细胞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 (P<0.05 或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0.375,0.75,1.5,3U/mL SOD组的PLC/PRF/5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 ?<0.05 或 P<0.01 )。与上调SOD1、SOD2表达前的PLC/PRF/5组比较,PLC/PRF/5-oeSOD1组和PLC/PRF/5-oeSOD2组(即过表达)细胞中的AFP、Src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0.05 。结论一定浓度的SOD可抑制PLC/PRF/5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等恶性行为,SOD的表达量和活性与AFP呈负相关。
摘要目的 研究生脉散对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HF)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水)、模型组(水)和生脉散低、中、高剂量组[2.61、5.22、10.44g/kg(以生药量计)]以及阳性对照组(美托洛尔, 30mg/kg ),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并持续限食与负重游泳来建立气阴两虚型HF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相应药液/水,每天1次,连续5周。记录小鼠一般状态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通过行为学实验考察小鼠旷场行动总距离、木僵时间百分比、游泳力竭时间;检测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全心质量指数];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肌质网钙调控相关蛋白[雷诺丁受体2(RyR2)、受磷蛋白(PL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旷场行动总距离、游泳力竭时间、LVEF、LVEDD以及心肌组织中Bcl-2mRNA表达水平和PLB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缩短 (P<0.05 ;中医证候评分、木僵时间百分比、心率、LVESD、左心室质量指数、全心质量指数 ∴∵ 肌细胞凋亡率,血清中CK、LDH、AST含量,心肌组织中Cleaved-caspase-3、Bax mRNA表达水平以及RyR2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 ∴ 肌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且心肌间质纤维化明显。经生脉散干预后,小鼠上述大部分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 .P<0.05 ),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生脉散可改善气阴两虚型HF小鼠心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肌质网钙调控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摘要目的探索枸杞多糖调节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9)信号通路对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将人口腔癌KB、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低浓度枸杞多糖组 200μg/mL )、高浓度枸杞多糖组(400μg/mL )、pcDNA-NC组(转染 pcDNA-NC质粒)、pcDNA-TIM3组(转染 pcDNA-TIM3质粒)、高浓度枸杞多糖+pcDNA-NC组(400(204号 μg/mL 枸杞多糖 + 转染pcDNA-NC质粒)、高浓度枸杞多糖+pcDNA-TIM3组( 400μg/mL 枸杞多糖 + 转染pcDNA-TIM3质粒)。测定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T细胞杀伤率,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 γ(IFN-γ )、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以及细胞中TIM3、Gal-9mRNA表达,以及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TIM3、Gal-9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高浓度枸杞多糖组2种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以及IDO1、PD-L1蛋白和TIM3、Gal-9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减少 .P<0.05 ,增殖抑制率、T细胞杀伤率和 IFN-γ 、IL-2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与对照组、pcDNA-NC组比较,pcDNA-TIM3组2种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以及IDO1、PD-L1蛋白和TIM3、Gal-9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增加( P<0.05 ),增殖抑制率、T细胞杀伤率和 IFN-γ 、IL-2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与高浓度枸杞多糖组、高浓度枸杞多糖+pcDNA-NC组比较,高浓度枸杞多糖+pcDNA-TIM3组2种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以及IDO1、PD-L1蛋白和TIM3、Gal-9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增加( P<0.05 ,增殖抑制率、T细胞杀伤率和 IFN-γ 、IL-2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枸杞多糖可能通过抑制TIM3/Gal-9信号通路来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免疫逃逸。
摘要目的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评估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胆道癌一线治疗的经济性。方法 基于TOPAZ-1临床试验数据,构建包含无进展生存、疾病进展(PD)及死亡三状态的马尔可夫模型,模拟周期为21d,研究时限为10年。观察组患者采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吉西他滨 + 顺铂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联合相同化疗方案。评估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与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设定意愿支付(WTP)阈值为3倍202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87247元/QALY),并开展敏感性分析与情境分析。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方案的ICER为1166344.46元/QALY,显著高于WTP阈值,不具备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PD状态效用值、贴现率、度伐利尤单抗成本及无进展生存状态效用值为影响ICER的主要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WTP阈值下,该方案的可接受概率为0,进一步验证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情境分析中,考虑患者援助计划后,ICER下降至235885.16元/QALY,低于上述WTP阈值,表明该方案在援助机制支持下具备经济性。然而,在以3倍2024年甘肃省(2024年全国GDP最低省份)人均GDP(158475元/QALY)设定的区域WTP阈值下,ICER仍高于WTP阈值,不具备区域经济性。结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胆道癌一线治疗在中国不具备经济性;虽然引入患者援助计划可显著降低ICER,使其在以3倍2024年中国人均GDP作为的WTP阈值下具备经济性,然而在低收入地区,受限于较低的支付能力,该方案仍不具备经济性。
摘要目的揭示与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相关的核心基因并预测其潜在的免疫及代谢机制。方法使用UKBiobank蛋白质数量性状位点(pQTL)冰岛pQTL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筛选出与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相关的核心基因,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其表达量变化情况;进一步进行免疫细胞与血浆代谢物的中介效应分析,探索核心基因的下游调控网络。结果共有62个阳性pQTL基因与冠心病存在显著因果关联,经MR分析和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发现FAM3D、OXT和ENPP5为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基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经通脉养心丸治疗后,FAM3D、OXT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1 ),ENPP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 )。免疫细胞与血浆代谢物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FAM3D、OXT和ENPP5可通过调节调节性T细胞、表达CD11c和CD62L的髓系树突状细胞等免疫途径或调控脂质和脂肪酸代谢途径、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途径等来实现对冠心病的正/负向调节。结论本研究确定了FAM3D、OXT和ENPP5是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基因,并证明了其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及血浆脂肪酸、胆汁酸等代谢途径发挥作用。
摘要目的 构建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获得持久临床获益(DCB)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DCB,并基于该模型绘制列线图。通过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91例晚期ESCC患者。Lasso回归与Logistic回归联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基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比值比(OR)为1.97, 95% 置信区间(CI)为 1.15~3.36,P=0.013 小、白蛋白(ALB)含量 (OR=1.35,95%CI 为 1.13~1.60,P<0.001 )、体重指数(BMI)1(正常vs.低: OR=0.28,95%CI 为 0.09~0.96,P=0.042 )、BMI2(超重 ~ 肥胖vs.低: OR=0.08,95%CI 为 0.01~0.59,P= 0.013)及治疗方案(免疫单药vs.免疫联合其他: OR=0.07,95%CI 为 0.01~0.50,P=0.008) 是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获得DCB的预测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其曲线下面积为0.831( 95% CI为 0.746~0.904 ,特异度为 74.4% ,灵敏度为 75.0% 。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 χ2=9.930,P=0.270 ,校准曲线的斜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风险阈值范围在 0.1~1.0 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通过基线LMR、ALB含量、BMI和治疗方案成功构建了预测模型,其在评估晚期ESC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效果上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
摘要目的 评估左心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后患者在基因检测指导下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接受LVAD植入术且需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分为基因检测组( n=51 和经验给药组( 17)。基因检测组依据基因检测计算出的预测剂量给予华法林,经验给药组由临床医生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经验性地给予华法林,每天1次。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首次达到治疗INR所需的时间、栓塞事件发生率 .INR<1.5 事件发生率]和安全性(大、小出血事件和 INR>3.5 事件发生率)。根据患者TTR是否≥60% 分为TTR ≥60% 组 n=20 和TTR <60% 组 n=48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基因检测组患者的TTR显著高于经验给药组( P<0.05) , INR<1.5 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经验给药组( P< 0.05);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和 INR>3.5 事件发生率均低于经验给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基因检测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独立保护因素[比值比 (OR)=10.842,95% 置信区间(C I):1.211~27.037,P= 0.033],联用他汀类药物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196,95%CI:0.045~0.861,P=0.031], 。结论对于LVAD植入术后患者,基因检测指导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TTR,缩短抗凝达标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需注意,他汀类药物联用可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从而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摘要目的 评估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方案加用维立西呱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规范化诊疗的HFrEF患者34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标准治疗组( n=215) 和维立西呱组 (n=131) )。标准治疗组患者采用GDMT方案,维立西呱组患者采用GDMT加用维立西呱方案。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并评估两组患者有效性(包括结局指标和预后判断指标)和安全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绘制主要和次要结局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主要结局复合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PSM后,标准治疗组和维立西呱组患者各10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年,标准治疗组和维立西呱组患者的主要结局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因心力衰竭住院事件累积发生率、治疗前后的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35% 是1年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风险比 (HR)=2.090,95% 置信区间(CI)(1.175,3.718), P=0.0 12],使用维立西呱是1年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 P= 0.020]。结论 与GDMT方案比较,GDMT加用维立西呱方案可改善HFrEF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摘要目的创新性地应用前置智能化精准加药及核对系统(后文简称“系统”),为住院药房高水平“智慧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全自动药品单剂量分包机(ATC) + 智能半片台(ITDT) + 全自动药品核对机(MDM)三串联调剂模式存在的不足。应用系统并采用扫码核对方式优化预加药管理、整片药品外摆流程和ATC临时加药管理;比较系统应用前后各8个月内的加药时间和人力成本、分包差错等情况。结果三串联调剂模式在人工加药环节对差错风险的规避能力较弱,在核对环节也存在误差。通过创新性地应用该系统,升级了预加药管理,优化了整片药品外摆流程,完善了ATC临时加药管理。与系统应用前比较,系统应用后平均每个药品的预加药时间、整片药品外摆时间和ATC临时加药时间均显著缩短( P<0.001 ),且所需药师由原来的2名减少至1名;ATC差错率由 0.220‰ 下降至 0.029%c(P<0.001) ,其中药师人为因素(预加药品错误、ITDT加药错误和ATC临时加药错误)导致的差错率由 0.116‰ 下降至 0.001%c(P<0.001) ,机器原因导致的差错率由 0.096‰ 下降至 0.023%c(P<0.001) 。结论该创新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住院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强了药品效期及库存等精细化管理,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药品分包的准确性,切实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基于双通道抑制(DPI)抗栓治疗方案构建小剂量利伐沙班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并应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小剂量利伐沙班( 2.5mg ,bid)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共识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建立小剂量利代沙班用于ASCVD的DUE标准,采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对本院2024年2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使用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ASCVD的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所建的DUE标准包括3个一级指标(用药指征、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和11个二级指标(如适应证、禁忌证等)。权重系数较高的二级指标为禁忌证(0.1179)和适应证(0.1121)。共纳入265份病历进行评价,其中合理病历192份(占 72.45% )、基本合理病历69份(占26.04% )不合理病历4份(占 1.51% );不合理类型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用药后监测不适宜、药物转换不适宜等。结论 本研究基于DPI抗栓治疗方案建立了小剂量利伐沙班用于ASCVD的DUE标准,其评价结果直观、可靠、可量化。本院小剂量利伐沙班在ASCVD患者中的使用较为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摘要目的 构建医疗机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指标体系,为西藏地区医疗机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法规、文献资料检索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建立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指标体系框架,再通过“问卷星”手机小程序以德尔菲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10名来自医学、药学、医院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对函询结果进行整理、修订和统计,形成最终的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 100% ,判断系数均为0.93,熟悉程度均为0.74,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4,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 ,满分率均不低于 20% 。最终构建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超说明书用药分级管理办法、超说明书用药监督管理模式和超说明书用药管理级别量化评估体系),二级指标14个(如管理级别划分和知情同意要点等),三级指标52个(如普通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等)。结论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指标体系切合医院工作实际,满足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意见一致性等各项标准。
摘要目的开发一款移动智能药房管理辅助系统(简称“辅助系统”),为药房日常事务管理提供便捷的支持。方法基于平台即服务(PaaS),利用微信开发者工具,以WXML、WXSS和JavaScript语言进行辅助系统开发。纳入测试用户,在药学知识查询、药品破损登记、用药差错数据分析、药品效期登记、值班交接5个模拟场景中,记录用户在新(辅助系统)、旧(传统纸质/电脑记录或其他操作)模式下的任务耗时,并收集用户对新模式的反馈。结果 辅助系统共分为6个模块,分别为值班交接班、药学知识数据库、用药错误登记、药品效期管理、药品破损登记和用药咨询记录。共纳入10名测试用户,在5个模拟场景中,除模拟场景五(值班交接)外,其余各模拟场景中新模式下的任务耗时均较旧模式短( P<0.05 。大部分测试药师认为新模式的优势主要为迭代灵活性强、使用便捷性高等。结论 本研究基于PaaS云模式微信小程序开发的辅助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药房日常管理执行效率,优化药师的任务执行体验。
摘要目的探索临床药师通过DeepSeek-V3-0324大模型构建动态HTML网页,为药学门诊提供智能化用药教育的新模式。方法临床药师将患者基本情况、用药史和用药注意事项等关键临床信息进行实时整合,并通过DeepSeek-V3-0324大模型和人工复核处理后生成标准化用药教育单。结果将DeepSeek-V3-0324大模型应用于药学门诊生成个性化用药教育单,能有效解决传统药学门诊在面对复杂病例时,用药教育标准化程度不足、药师个体化经验差异导致的药学指导不统一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在接受用药宣教后遗忘或记忆错误导致的用药差错等问题。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在药学门诊的转化应用,是对药学门诊服务手段的革新,可为患者提供即时、个性化的用药教育,提高药学服务的品质。但也需正视其数据库更新的滞后性及风险管理缺失,以及用药教育单多元化的缺乏问题。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化疗联合方案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Web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5年2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4.4.3和Stata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28项RCT,包括16种干预措施。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FOLFOX(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 + 亚叶酸钙方案) + 西妥昔单抗排第1的概率最大。在提高客观缓解率(ORR)方面,FOLFOXIRI(5-氟尿嘧啶 + 奥沙利铂 + 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方案) + 贝伐珠单抗和FOLFOX + 贝伐珠单抗 + 纳武利尤单抗排第1的概率最大;在 ?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FOLFOXIRI + 帕尼单抗排第1的概率最大;对KRAS野生型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延长PFS和OS方面,FOLFIRI(5-氟尿嘧啶 + 伊立替康 .+ 亚叶酸钙方案)+帕尼单抗和FOLFIRI+贝伐珠单抗分别排第1的概率最大;在提高ORR方面,FOLFOXIRI+西妥昔单抗排第1的概率最大。结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中,FOLFOX联合靶向治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但需根据患者KRAS基因状态与肿瘤部位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摘要司美格鲁肽作为新型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显著。本文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现存挑战3个维度,系统综述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发现其作用机制涉及多器官协同调控和代谢干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肝脏相关代谢综合征,并在心血管和肾脏保护方面展现出突破性价值;但其在不良反应、个体化治疗、经济可及性、伦理争议和风险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未来需进一步积累司美格鲁肽的长期安全性数据、优化联合治疗方案、解决特殊人群个体化用药等关键问题,以充分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肠黏膜炎是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化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系统综述了化疗所致肠黏膜炎的病理机制,涵盖肠道氧化性、炎症性、细胞凋亡性损伤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方面。同时,本文对当前肠黏膜炎的治疗策略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化学药物及复合材料、天然药物、中药复方、生长因子、血液制品干预以及粪菌移植等。未来可加强多学科交叉创新,结合动物模型和大样本临床试验,开发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以平衡化疗的毒性与抗肿瘤疗效。
摘要岩藻黄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藻类、海洋浮游生物和水生贝壳等动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岩藻黄素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肥胖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药物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其可通过激活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等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菌群稳态等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从而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结肠炎等;可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发挥选择性抗肿瘤效应;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等发挥抗肥胖作用;其特征性官能团(如羟基、环氧基团等)具有靶点选择性与可逆抑制活性,可作为优化模板指导新型药物设计开发,为突破传统药物设计局限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