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明确几个前提性问题。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承担的功能以及二者的关系,其次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上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必然性和条件性,最后是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创新。只有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应用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标识性成果。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基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的实践场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兼具民主与治理的复合优势,与基层治理的民主价值诉求相耦合、目标任务相一致、问题指向相契合。在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全新民主范式的基层治理方案,并具有鲜明的制度优势、过程优势和绩效优势,能够赋能基层治理。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必须通过提高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加强党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基层民主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民主治理的技术支撑、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措施,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落到实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国际话语权建设与话语体系的加快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引。这一重要论述经历了萌芽、体系化、深化阶段,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战略判断进行了清晰的定位。从价值立场、文化内核与形象展现的角度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具有以人民为话语根基和根本立场、以“两个结合”为话语优势、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目标导向的核心理念,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与整体思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在构建易于为国外受众接受的话语形式、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打造话语体系及多维宣传阵地、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加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
[摘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为党的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新时代,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理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
〔摘要]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然而,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尚未被完全激发,仍面临壮大乡村产业的创新意识薄弱、建设宜居乡村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涵养乡风文明的自觉意识不足、参与基层治理的权利意识欠缺、共建富裕乡村的身份认同意识较低的困境。因此,要从五方面着力提升农民主体意识,有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激发农民创新意识;加强乡村生态建设,激发农民环保意识;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激发农民权利意识;增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身份认同意识。
[摘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背景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统筹城乡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文化繁荣等多重目标系统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着力实现五个关键转变:从“普适”到“个性"抓准分类之策,开展村庄分类规划建设;从“破局”到“起势”蓄足发展之能,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从“重塑”到“焕新”擦亮生态之底,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共建;从“嵌入”到“融合"提优治理之效,推动乡村治理效率提升;从“塑形”到“铸魂”筑牢振兴之魂,营造文明乡风浓厚氛围。
[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在凝聚乡村发展共识、提升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挖掘深度不足、传播方式单一、资源整合低效、专业人才短缺及农民参与度低等现实困境,要从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创新现代化传播载体、构建跨领域资源整合机制、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激发农民内生参与动力五个维度,探索多元化赋能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注入红色动能,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根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摘要]“三治结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是基层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改革。“三治结合”是一种耦合型治理模式,是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和治理功能的高水平耦合。其中治理主体耦合体现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治理目标耦合追求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有机统一,治理功能耦合表现为自治、法治、德治互补。在实践中,推动“三治结合"高水平耦合,主要面临结构配比方面的错配乱配难题、治理资源方面的低效利用难题和治理模式方面的机械模仿难题。对此,需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科学设置“三治"权重,完善统筹协调、集成共享的资源高效利用机制,遵循扬长避短、人民首创的模式创新原则,推动“三治结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构筑与完善。
[摘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实施,提升了基层法治水平,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助力基层治理。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法律顾问资源配置不合理、选拔机制不严谨、服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实地调研发现,社区法律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法律顾问选聘与奖惩机制不完善、法律顾问的服务效果不佳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基于此,可通过构建“专业律师+志愿者”协同服务模式、严格法律顾问选聘方式、发挥居民委员会桥梁作用等措施,提升“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的运行效果,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进一步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摘要]网格化治理巡办分离机制是指将巡查发现问题与办理解决问题两个环节的职责进行分离的治理模式。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呈现出职能分离、层级处理与流程闭环等特征。然而A市B区的调研表明,巡办分离机制在网格化治理中存在结构性困境与实践偏移。各级网格治理中心采取放松工单质量管理、治理难题沉淀等策略降低工作难度,而基层网格员则通过选择性上报、编造工单等行动策略实现避责。最终导致巡办分离发生异化,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针对巡办分离的实践困境,需通过重塑网格治理中心权威,化解网格员角色冲突等方面展开变革,实现治理链条的顺畅贯通,进而推动网格化治理效能提升。
[摘要]当前,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呈现出内外交织的复杂性、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相互叠加的聚集性和外溢上传的扩散性。这些新的特征要求采取多元化、常态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风险防治措施来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新时代,要通过以下路径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实践基础,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防护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结构的有效衔接;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全周期风险治理体系,强化抵御社会风险冲击的能力。
[摘要]智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传播、处理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治理和运行机制。在智媒体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智媒体的兴起对人民民主效度、信度、广度、深度和民众参与度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智媒体的兴起也给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应对时代之变,应充分发挥智媒体的优势,积极探索人民民主工作创新,从完善法规政策、工作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加强工作合力、提升工作人员素养等方面,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时俱进。
[摘要]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术积累丰厚、专业人才集聚和学术交流活动规范的特有优势。然而,在向新型智库转型过程中高校智库也呈现出自主性不强、开放性不够和政策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为此,要以“横向拓展”发展理念实现转型、以拓展经费来源提升自主性、以由“知”到“智”为导向聚集人才、以“谋”“断”分开为目的设计咨政通道、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影响力提升等措施,实现高校智库转型发展。
[摘要]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民生安天下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涵盖政府储备、政策性储备和企业储备、城乡居民储备的功能互补和协同高效的多元粮食储备体系。进入新时代,粮食储备“压舱石”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增强粮食储备应对重大安全风险挑战的能力和韧性,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在提升绿色科技储粮水平、全力耕好“无形粮田”,加强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建设、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农民“优粮优储”、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摘要]构建医防协同融合的全民健康共建机制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基石。太原市杏花岭区以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为抓手,着力打造政策协同、服务供给、社会共治、可持续多要素保障四大支柱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社会治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初步建立了医防协调融合联动机制,提高了医防协同服务能力,完善了全民健康共建体系,健全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该区的实践探索也为类似地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些启示:以基层为重点构建全覆盖分级诊疗体系,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全要素支持发展机制,以预防为导向推动全流程医防协同建设,以能力为支撑提供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摘要]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推行的重要土地政策,更是党在复杂敌后环境中实现社会改革、抗战动员的关键实践。1944年冬,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太行区党委以“查减”“保佃”“订约”为中心,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查减”运动。在“查减”运动中,太行根据地以减租减息为抓手,深入农村实践,将思想领导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灵魂,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思想发动”启发群众自觉“查减”;纠正干部“包办替代”“恩赐”的思想和作风,将群众路线作为检验干部施政成效的标尺;以“保佃、订约”为核心内容,推动租佃关系制度化。这些重要的实践,不仅改变了根据地农村的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重塑了传统乡村的社会格局,更启蒙了群众的阶级意识与思想观念,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领导思想的治理经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为持久抗战及后续土改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