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生产角度看,第二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制造业表现较好;第三产业增速回升,对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持续提升,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净出口需求表现出较强韧性。从收入角度看,居民收入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工业企业利润由增转降。综合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向,初步判断第二产业预计继续为下半年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消费需求有望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能小幅提升,居民收入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但出口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大。
[摘要]基于高阶理论和烙印理论,本文运用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管海外背景对跨国并购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具有海外背景高管的企业能够在跨国并购中取得更大的加成率提升;海外背景高管在企业高管中的占比越高,跨国并购对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在海外背景类型方面,仅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高管对企业加成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仅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高管作用不显著,同时具备海外教育和工作双重背景的高管对企业加成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海外背景高管效应,东部地区企业的海外背景高管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表明,高管海外背景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降低经营成本的双重路径,有效增强了跨国并购对企业加成率的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应积极推进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重视海外背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企施策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构建以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跨国并购整合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加成率和国际竞争力。
[摘要]在“双碳”目标引领的新时代浪潮之下,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渡阶段仍将发挥关键作用。而作为煤炭产业链延伸的煤机装备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助力煤炭清洁高效开采,不仅能降低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而且能提升资源回收率、减少粉尘与废水污染,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同时推动煤矿智能化与绿色供应链构建。本文立足“双碳”目标,聚焦中国机械制造业中的煤机装备制造业,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五”时期至“十四五”时期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数据与发展规律,采用PESTEL、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波特五力模型理论分析法,结合计量分析验证了煤炭产量与煤机市场规模的强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产业多元化布局对煤机装备制造业转型窗口期潜在影响巨大,“制造 + 服务”与数字化转型等与企业(发展)关系显著。研究表明,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专业化发展是煤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战略选择,为“十五五”时期探究“双碳”环境下煤机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摘要]随着税收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探讨税收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税收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营商环境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质量提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税收营商环境通过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及影响政府支持力度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经济集聚水平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税收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相较于税收制度环境和税收法治服务环境,税收征管环境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为此,本文从深化税务领域改革、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政府科技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选取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使用熵权TOPSIS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各省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量化评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地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高绿色创新能力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本文从代际传递的视角来研究教育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将教育变量引入收入代际传递性模型的基本框架中,利用收入代际传递模型对父子配对样本进行整体回归、分教育等级回归以及分收入等级回归,研究教育因素对于收入代际传递的影响及这一影响的城乡效应。研究发现,教育是导致收入代际传递的显著中介机制,收入差距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并通过文化资本、教育条件成为下一代人形成新一轮收入差距的作用因素。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背景下,应加强对于低教育水平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及其子代的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分类施策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