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经过两年的实施,全部项目已按计划完成通过成果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圈定金、富铁、稀土等战略性矿产找矿靶区22处,提交矿产地6处,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生态地质、旅游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等领域调查成果丰硕,为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基础地质保障。
摘要: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地质勘查成为新形势新要求下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2018—2024年山东省实施的省级财政地质勘查项目及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介绍了山东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部署绿色勘查的实施,在建立健全绿色勘查标准体系、部省级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建设、绿色勘查实践创新等方面对山东省绿色勘查成果进行了概括,山东省通过政策引领、规划布局、创新管理新模式、推广绿色勘查经验做法,打造"标准支撑 + 示范引领"的绿色勘查山东模式,探索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绿色地质勘查新途径。
摘要:西陡崖矿区是胶东栖霞金成矿带内重要的金矿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之上,系统采集了矿区范围内与金成矿空间关系密切的中酸性一酸性侵入岩样品,并开展锆石 U-Pb 定年和SHRIMP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闪长玢岩成岩年龄为 155.2~153.9Ma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 159.7~155.7Ma ,均属于玲珑期花岗岩序列;两类侵入岩中锆石 δ18O 值变化范围较小,介于 3.72%~9.85% 之间(总体平均值为7.11‰ ,显示出高 δ18O 特征。石英闪长玢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成岩时代和锆石O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构成同源岩浆演化关系。栖霞西陡崖矿区中酸性—酸性侵入岩锆石的氧同位素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反映多种地质过程的叠加,包括地壳混染、俯冲带流体作用、沉积物再循环、克拉通地幔富集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
摘要:沂述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潍北凹陷是揭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机制的重要研究对象,对深化地质理论及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三维地震解释、构造平衡剖面重建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系统揭示了沂述断裂带多期活动特征及潍北凹陷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① 沂述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极为复杂,造就了潍北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左旋走滑、左右旋转换、右旋走滑及区域拗陷4阶段演化,形成北部断陷、南部超覆(北断南超)的独特构造格局; ② 构造活动主导了凹陷内沉积充填与油气成藏: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末期抬升事件导致烃源岩成熟度东西分异,东部灶户断鼻带发育单向断裂输导体系,烃类侧向运移形成“单期成藏-富集"模式;西部受多期断裂叠加影响,呈现“两期成藏-近源聚集”特征,最终形成“东富西贫”的油气资源分布格局。本研究成果明确了灶户断鼻带为高效勘探靶区,并为下一步油气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为潍北凹陷油气勘探成功率的提升及区域资源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摘要:山东省高唐县郭店地区富铁矿是近几年在齐河-禹城重点勘查区内发现的夕卡岩型铁矿床,单工程揭露铁矿厚度达 87.31m ,具有厚度大、品位高、埋藏深等特点。研究区位于鲁西北第四系、新近系深覆盖区,因矿致异常等有效信息难以提取,制约了深部找矿。作者通过分析郭店地区及鲁西地区地质、物探等资料,研究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建立该区的成矿模式。富铁矿体主要分布于燕山晚期闪长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厚大矿体一般赋存于岩体下凹部位及岩体陡然凸起的边部扇形区域,综合物探剖面上表现为重磁同高且视电阻率等值线下凹的特征,对区内及深覆盖区开展富铁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大汶河流域下游芦泉屯单斜岩溶水系统内主要沉积寒武-奥陶纪地层,含水层岩性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受地层和构造控制,岩溶裂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两类,后者为区内主要可利用地下水类型。本文是在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勘查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在芦泉屯单斜岩溶水系统开展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通过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水文地质钻探及抽水试验等工作手段,系统查明了该水文地质单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富水性特征。圈定了3处富水地段,分别为韩庄村岩溶裂隙水富水地段、北张村裂隙岩溶富水地段及南李庄-王海村岩溶裂隙水富水地段,并分析了其富水机理,总结了断层阻水型、岩脉阻水型、地堑式断块型三类蓄水构造模式,可为该区域找水定井提供参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为评估山东省潍坊市北部海域海洋牧场的选址适宜性,促进该区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依托山东省地勘项目,在山东省潍坊市北部海域开展的单波束测量、底质和海水取样等调查工作,结合海洋环境、工程地质、社会经济等多维度数据,创新地构建了“层次分析 + 判定”的海洋牧场选址适宜性多元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北部海域适宜建设底播型、投礁型和田园型三种类型的海洋牧场。底播型海洋牧场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累计面积 634.77km2 ,占全区面积的 58.79% ;投礁型海洋牧场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累计面积 294.60km2 ,占全区面积的 27.29% ;田园型海洋牧场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累计面积 534.75km2 ,占全区面积的 49.53% 。研究区建设海洋牧场潜力大,但选址需综合考虑工程地质、航道、生态红线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因素。本研究为区域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提供了关键参考意见,填补了该区域多类型海洋牧场选址综合评价的空白,对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石岛湾海域是黄海西北部的重要海湾,是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本文通过浅地层剖面测量、多波束水深测量及地质钻探,结合该区域的历史地质资料,分别对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地质结构、灾害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地形整体较平缓,坡度起伏变化不大;地貌类型主要为海底平原;浅地层结构分为2个地层单元,Su1为全新世楔状沉积体,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的沉积环境较稳定的海相层, Su2 地层为末次冰期盛冰期形成的陆相沉积;灾害地质因素主要为楔状泥质沉积体、埋藏古河道和浅埋起伏基岩。
摘要:黄河流域(聊城—济南段)作为生态屏障与经济活动密集区的复合型区域,其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对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研究多聚焦单一生态地质问题、忽略多因素耦合效应的不足,本研究以SRP(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模型为理论框架,集成层次分析法(AHP)与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包含3个维度13项指标的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生态地质、人类活动等关键因子交互作用,揭示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脆弱性呈现显著空间分异,脆弱性低及轻度脆弱区占主导地位,合计占比 63.55% ,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平原(如德州乐陵市、济南平阴县),该区域地形平坦、地层稳定、植被覆盖良好,因而生态恢复力较强;高度脆弱区及较高脆弱区占比 19.34% ,集中分布于断裂带密集区(聊城中部)、基岩山区(莱芜、钢城区)及大城市中心(济南历下区、德州德城区),占比分别为 4.03% 和 15.31% ;断裂带密集区(如聊城中部)及基岩山区(如莱芜)因地质结构破碎、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呈现高度脆弱性;大城市中心(如济南)因高人口密度与经济压力,生态恢复能力弱,脆弱性较高。
摘要:海岸线作为海洋与陆地的生态交错带,具有及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其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海洋生态安全和沿海区域民生福祉,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文利用2000—2022 年多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遥感解译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荣成海岸线的时空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荣成海岸线总长度呈现增长趋势,共增加了 53.81km ,其中人工岸线增长显著,而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则表现为先减少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000—2005年是人工岸线增长最快的时期,共增加了100.94km ,主要受港口建设、养殖业扩张等人类活动驱动的影响,人工岸线的快速增长不仅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形态,也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荣成海岸带的开发活动逐渐趋于理性,岸线变化速度有所放缓。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海岸带变化的动态监测,优化海岸带空间布局,促进海岸带开发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使荣成珍贵的海岸资源成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