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性、渗透融合性、提质增效性、开放持续性等显著特征,高度契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提升要求。通过优化配置各类生产力要素,能够有效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与安全性。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依托要素融合重构产业网络,夯实系统完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加强国家软实力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出发,对智库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智库逐渐由“数量暴增”向“质量提升”转变,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经历了以简单模仿向结合国情转变、以局部优化向全面创新转变、以外延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演进逻辑,体现了改革开放前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为建设主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
[摘 要] 村规民约与乡村伦理秩序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贵州省Q村由于受自然与经济条件限制、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知差异与生活预期不符,以及村民小组之间的合作不力等因素影响,村内丧事用工的现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反映出农村中的集体行为普遍受到乡村伦理秩序的深刻影响。为重建村庄互助体系,Q村三个村民小组通过村规民约的主体赋能、递补约束和民意集中机制实现了“逆向原子化”,构建了基于丧事的村庄集体行动伦理
[摘 要] 当前我国农村女儿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现有研究难以解释其区域差异问题。基于区域社会文化视角,在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转型背景下养老成本增加使得家庭养老面临危机。不同区域农村中,村庄社会文化和家庭伦理形成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华南宗族性村庄强宗族规范和大家庭互助伦理对父代养老形成保护机制,传统儿子养老秩序保持良好,女儿养老缺乏生成空间,少数女儿基于主动补位形成“添美型”女儿养老模式,女儿
[摘 要] 转型期乡村纠纷的生成、类型及其化解均具有过渡期社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断裂型纠纷”的大量兴起,致使依循行政网络调解或社会网络调解的单一解纷路径陷入困境。在“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下,乡村解纷实质上是纠纷调解行动者在一定社会结构情境下的策略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是乡村纠纷发生的基本场景,同时又形塑着解纷行动者的力量构成与资源配置,解纷过程可还原为解纷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互
[摘 要] 明确党内法规规范内容的权威来源是制定党内法规的前提。党内法规的法属性建设受到国家法律的深刻影响,借鉴“立法中心主义”下法的渊源理论,从立规角度阐释党内法规渊源,有助于解决前述问题。党内法规渊源是在制定党内法规的过程中,对党内法规规范的创制具有实质约束力,为党内法规规范的生成提供依据的权威来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下,党内法规渊源分为党内渊源和党外渊源:党内渊源包括党的主
[摘 要] 红色文化具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取得胜利的符号与象征,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记忆由固定存储转向数智化传播。多种资源互补、多种媒体连通、开放式构建等数智技术的赋能,为红色文化记忆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实践中出现的自动化生成、唯流量论导向、多主体交互失衡等问题,也制约着红色文化记忆的传承实效,导致信息片面化、气质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转型,基层社区面临着治理主体分散、居民参与不足及资源整合困难等挑战。作为具有催化功能的行动者,社区触媒主体在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通过情感激活、资源整合、价值引导三大核心机制推动共同体建设,具有资源整合能力、价值引领功能、情感联结作用、创新驱动效应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北京市Y片区的实践观察发现,在初期物质激活阶段,以政府部门和开发企业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垃圾围城”以及由垃圾处理选址引发的邻避冲突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挑战。Z市垃圾中转站选址风波这一典型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邻避冲突,它经历了风险感知、集体行动到政策博弈直至项目失败的全过程,暴露出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决策模式较为封闭、政府信任面临危机、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反映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还缺乏应对邻避挑战的能力。要化解当下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