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陕甘之地的韩兰魁先生浸润于黄土高原文化,浓烈的抒情性来源自他对故园热爱,在学术发展上能主动地汲取西北文化沃土中的营养,将其民间音乐文化予以现代化、交响化,如今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及国家级项目资助,大型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上海及西安、兰州等地上演,作品还多次在海外上演,如:室内乐《雪》在德国“二十一世纪新音乐”音乐周首演(2000),交响乐《丝路断想》
2024年2月15日(正月初六),作为“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主题文旅活动之一,泉州举办了“龙腾东海·福满泉州”民俗踩街活动。据媒体报道,这是时隔20年,泉州重启大型民俗踩街活动。春节期间,该活动成为泉州地区最火热的话题,引发了大量关注。活动当天,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不过分。据统计,该活动吸引了约30万现场游客,线上观看和转发数量更是以亿计。 笔者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地区,从小看着各类踩街活动长大,对
辽宁地区的歌剧创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风采,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辽宁歌剧的创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展示了歌剧艺术家们的新气象和充满活力的创作精神。本文通过详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辽宁歌剧作品,选取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归去来》《苍原》和《钓鱼城》为例,从创作思维和审美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的目标在于,为辽宁地区未来歌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
《冯文慈未刊著述二种》(以下简称《著述二种》)由陈荃有编审对冯文慈先生之未刊著述二种整理、校释而成,含《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1985)及《中国近代音乐史》(1959)。以上二种未刊著述均为冯氏在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所编写的史学讲义,影响了郭树群、陈其射、李方元、张静蔚、张佩吉等一众音乐学家,[1]既是冯氏个人研究及教学成果的体现,亦是20世纪中、后期我国音乐史学学科发展情况的重要缩影。然而
兴化民歌这一充满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承载着兴化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首歌曲都仿佛是一个历史故事的讲述者,将过去的风土人情、悲欢离合传递给每一位聆听者。兴化民歌不仅仅是兴化人民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
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第155届执行局会议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该条例不仅首次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也首次提出了“文化空间”的概念:“‘文化空间’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 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芭蕾舞剧观众群体的身份变化与思想转变带来新的审美需求,艺术的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sevich Gliere,1875—1956)于1927年创作的《红罂粟》在这一改革需求中应运而生。传统的俄罗斯芭蕾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和童话故事,而《红罂粟》开辟了现实主义芭蕾舞剧的先河[1],为之后苏联芭蕾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音乐创
性格舞又称代表性民间舞,是芭蕾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芭蕾舞剧中的“性格舞”多以民间生活为素材,是舞剧大师们根据剧情的需要且按照芭蕾的美学准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编排后,将其搬上舞台。性格舞在芭蕾舞剧中不仅作为插入性表演,同时也为表现情感、推动剧情发展所服务。本文以《胡桃夹子》中的性格舞为例,着重从性格舞在芭蕾舞剧中的类型及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性格舞的起源及特征 (一)性格舞的起源
改编曲《波西米亚香颂》选自比才歌剧《卡门》,经过作曲家莫什科夫斯基改编后成为音乐会常驻曲目。他凭借对音乐的理解,将歌剧中经典段落融合并加入许多华彩部分,因此这首乐曲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特点鲜明的音乐风格与艺术风格,富有辨识度,极具学习及研究价值。 一、歌剧《卡门》创作背景 乔治·比才(1838—1875)生于法国巴黎,音乐启蒙于父母,是一名早逝的作曲家。在世时他的音乐创作并不顺利,逝世后他的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自小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其一生短暂,但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创作领域涉及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等多类音乐体裁,歌剧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费加罗的婚礼》创作于1786年,全剧共有28首曲目,分别采用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三种形式,以社会上层与底层人民的冲突与矛盾为题材,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
畲族属于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大多聚集在福建、浙江一带,少数散居在广东、安徽、湖南等地。畲族人民自称“山客”或者“山哈”,其原意就是山里的客人,他们背靠大山,世代群居。 钢琴组曲《畲寨风情》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徐文正在2023年以畲族音乐为元素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徐文正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器乐声乐作品的研究,这套作品就是来到浙江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后,在畲族采风时被当地风土人情所感染而作,其中融入了许多
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先生根据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改创的,它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艺术特色,又结合了钢琴演奏这种西方音乐的表达形式,适应了在现代生活中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表现出艺术创新、文化融合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创新提供了学习典范。 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在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的基础上,将其进行了改编,创作出了钢琴曲《彩云追月》,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与欢迎。钢琴曲《彩云
《赵如兰音乐研究论文集》是民族音乐学家、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我的恩师赵如兰(1922—2013)的学术肖像集。 本书的合编者荣鸿曾先生、余少华教授和我三人都受教于赵如兰教授,在家里亲切地用 “赵老师”或是英文“Mrs. Pian”(卞太太)来称呼她。她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一生难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中文读者对赵如兰教授有一个立体性的理解:她的学术的分量、兴趣的广泛、个性的
近期刀郎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让有关《聊斋》电视剧的经典回忆再次迸现我们脑海,在让观众体会中国传统艺术歌曲魅力的同时,再一次感受到了“聊斋文化”的无穷魅力。众所周知,影视剧主题曲是构成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影视作品有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主题和点缀的作用。据统计有关《聊斋志异》所改编的戏曲有 40 余种之多。由于方言和地方风俗等一些特殊原因,这些戏曲只在地方得以普及和流行,对于《聊斋》这
(一)竹笛乐器改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21世纪伊始,中国的竹笛艺术领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传统竹笛在演奏实践中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与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源于其作为自然材料的固有特性,即竹材的生长形态对音准和音色的影响,以及竹笛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高度敏感性。传统竹笛因其自然生长的特性,使得每一根竹笛在音准和音色上难以达到完全的统一。竹材对
欧洲的歌剧艺术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硕果,许多经典的歌剧艺术作品脍炙人口,传唱至今。欧洲歌剧艺术的发迹与成长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紧密结合,体现出欧洲文化一脉相承的古朴与悠远。在欧洲歌剧艺术中蕴含着悲剧之美、真实之美和音乐之美,不同的艺术美感融会贯通,展现出歌剧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而在对其欣赏品评的过程中,作为观众则需要通过剧情的感知、音乐的聆听和对于社会文化更深层的理解,全面认识欧洲歌剧
在音乐作品分析中,调式调性分析是综合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的部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分析调式调性时对基本的调式认识存在一定问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情况,近年来,笔者也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法及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希望能对更多
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力的重要领域,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在内蒙古这样具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音乐教育的实践课程更是承载着传承文化和创新艺术的双重使命。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常常面临资源匮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引入和实施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旨在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
本文聚焦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社会创造性观念的变化过程,并在此语境中审视音乐艺术领域的创造力概念所指。历史事实证明,创造性观念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并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创造性观念的衍生概念,音乐创造力也因此具有历史可变性。理解音乐创造力的社会历史性,重新厘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创造力概念,对当今音乐事业创新型发展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 一
在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中,大提琴这一外来乐器,如今已深深扎根于中华艺术的土壤之中。近年来,经过无数音乐工作者的开拓与创新,中国大提琴作品在保持原有西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民歌曲调、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戏曲唱腔等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大提琴这一异域乐器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大提琴教学和演奏领域出现了《萨丽哈》《花儿为什么
一、引言 在我国,“公共音乐图书馆”作为一个单独概念的出现,其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慢。目前,国内分设有视听专类服务或者设立音乐专门部门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在20家以上,而且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音乐图书馆的兴起首先是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市民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直观反映。为市民打造一个平等、免费、开放的高品质视听体验空间是我国音乐图书馆的共同特点,通过与本地音乐力量融合,开展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