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黄金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了黄金矿山开采产生的严重环境影响,强调了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详细探讨了黄金矿山各阶段的污染现状及其复合污染和治理难题。结合数个黄金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开采场、堆浸场地和尾矿库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对黄金矿山生态修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倡导多学科融合、提升研究质量、结合现代技术与科学管理等发展方向。强调综合应用修复技术及技术创新
摘要:有色金属矿山尾矿产生量大、成分复杂、重金属含量高、利用率低,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周边环境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以尾矿经过土壤化改良后形成的“人造土”为基质进行生态修复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化的尾矿综合利用方式。阐述了有色金属矿山典型尾矿土壤化技术,分析了铅锌尾矿、铜尾矿、黄金尾矿、稀土尾矿土壤化技术现状,探讨了有色金属尾矿土壤化面临的挑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色金属矿山大宗
摘要:露天矿高陡坡面的开采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诸如土壤退化、重金属污染及水土流失等问题显著增加了生态修复的难度。综述了露天矿高陡坡面生态修复面临的关键挑战,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土壤改良、重金属污染控制及与植物协同作用中的机制。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形成团粒结构、固定和转化重金属,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能力,并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态毒性。同时,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植被恢复的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矿产资源需求不断上升,露天矿山的开采规模和强度显著增加。露天矿山排土场作为矿山开采过程中剥离物和废石堆放的场所,其生态污染问题愈发突出。总结基于露天矿山排土场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从地质稳定性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水资源修复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露天矿山;排土场;生态修复;修复技术;地质稳定性;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矿山露天采场废弃地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以某铜矿露天采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有效技术路径。结合现场条件和地质特征,采用原位控酸—无土混合纤维—微生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废弃地顶部区域结构加固、截排水设施、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区域治理成效显著,可为类似矿山露天采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推动矿山
摘要:以中国广东省云浮市(GD)、安徽省合肥市(AH)和陕西省安康市(SX)3个硫铁矿矿渣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区硫铁矿矿渣理化性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硫铁矿矿渣pH、NAG-pH、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GD硫铁矿矿渣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AH和SX(P<0.05),不同地区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摘要: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冶炼废渣,废渣无序堆排破坏了生态环境。为解决历史遗留冶炼废渣环境污染问题,以某硫磺冶炼废渣处置工程为例,根据废渣堆存现状和植被生长情况,将治理范围划分为自然恢复区和人工修复区,提出了“风险管控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废渣中和处理、截流防渗处理、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等。方案的落地实施,可使废渣堆置区约2.72 hm2的裸露废渣得到有效
摘要:巷道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的合理选择关系到巷道稳定性和支护成本。针对小东沟金矿巷道支护过程中存在的爆破后金属网损伤面积大、锚杆支护参数不合理等问题,对支护金属网进行了重新选型,设计了不同锚杆支护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支护参数下巷道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分布。结果表明:顶板位移及围岩塑性区随锚杆间排距增大而增大。锚杆间距由0.9 m增加至1.5 m,顶板最大位移分别依次增大了37.23
摘要:井下巷道变化会对风流产生扰动,对巷道内原稳定的风流状态产生影响,在布置断面风速测点时须考虑避开其影响范围,以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性。为研究巷道扰动条件对巷道内风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距离,归纳各扰动条件下紊流充分发展所需的流程长度。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建立巷道弯曲、巷道断面突变和巷道斜交叉扰动条件下的风流扰动流体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风速条件下扰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结果显示
摘要:利用胶凝固废代替充填体材料中的水泥,不仅可以降低矿山充填成本,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固废的胶凝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粒径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开展多区间粒径固废胶凝充填体材料的试验研究,以单轴抗压强度为指标探究其影响规律,并根据微观结构分析其机理。结果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不同龄期下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固废的胶凝性增强,并且后期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增加明显。微观结构发现后期产生大量水
摘要:针对三山岛金矿分级尾砂充填存在的离析、分层、泄水和充填体质量差等技术问题,通过检测尾砂和分析胶凝材料的基本性质,并以养护龄期、灰砂比和料浆浓度为研究因素,充填料浆的扩展度和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为参考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了尾砂高浓度充填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浆浓度是影响充填料浆扩展度的主要因素,灰砂比影响较小;但养护龄期和灰砂比是影响充填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料浆浓度次之。根据该矿山不同采矿方法
摘要:为应对当前生物氧化预处理提金技术中面临的核心氧化槽处理能力受限、能耗高及碳排放量大等挑战,研究设计了一种低碳高效生物氧化提金槽,成功实现了单槽处理能力突破1 000 m3,并预期节能15 %~20 %,氧化酸气排放量减少90 %以上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每台设备的一次性投资降低了10 %~20 %,显著提升了整体氧化提金效率,缩短了微生物氧化周期,设备运行能耗降低了10 %以上,同时确保了氧
摘要:广西某锑多金属矿中金属矿物以辉锑矿、黄铁矿、毒砂、白钨矿为主,脉石矿物包括石英、白云母、钾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及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矿物组成复杂,原矿Sb品位2.46 %、WO3品位0.30 %、Ag品位34.16 g/t。为综合回收该矿石中有价元素,根据矿石性质研发了优先脱碳—锑硫混浮再分离—浮重联合选钨工艺。首先通过优先脱碳降低含碳矿物对锑浮选的影响,随后采用锑硫混浮再分离获得富银
摘要:为应对日趋严苛的环保要求,开展了环保浸金药剂在生物氧化提金工艺中的应用探索试验研究,以探索其替代氰化钠药剂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在矿浆浓度、浸出温度、pH、浸出时间等均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对氰化钠、环保药剂A、环保药剂B、环保药剂C等4种浸金药剂的浸金效果进行了系列探索试验。同时,结合氰化系统内液相闭路循环的实际情况,对上述4种药剂的浸出贵液进行相同条件的锌粉置换循环试验,对比置换贫液在长期闭路
摘要:辽宁某金矿石矿物组成相对复杂,原矿金品位为2.90 g/t,其中金矿物粒度细小,且含有较多的碳及易浮选的脉石矿物。该金矿石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和毒砂等为主;矿石内富含片状矿物,如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及石墨,这些因素对金矿物的回收造成了不利影响。金矿物形态为自然金,粒度较细,多以粒状形态嵌布在黄铁矿中及黄铁矿与脉石矿物粒间,仅有少量嵌布于脉石矿物之中。为提升精矿品位,选用SK-503作为活化剂
摘要:某黄金冶炼公司高铜金精矿在浸出过程中银存在“反沉淀”问题,为探究其机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等分析了高铜金精矿及浸出样品的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发现,银主要存在于硫银矿(40.37 %)和金银矿(32.05 %)中,其他矿物含量较低。在浸出过程中,除硫银矿外,其他含银矿物逐渐溶解,硫银矿则以“反沉淀”形式出现。银矿物共生体多为硫化矿,浸出时还生成了硫砷铜矿和硫酸盐矿物,新硫化银多与之共生
摘要:大尹格庄金矿床和夏甸金矿床是招平断裂内典型的“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从招平断裂向外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化和红化蚀变。但是,二者蚀变元素迁移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前人关注较少,对此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夏甸金矿床红化蚀变表现为Fe2O3、K2O带入,指示其为钾长石替代斜长石过程中含铁矿物混入的复合蚀变,而大尹格庄金矿床的红化蚀变为钠长石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复合蚀变,出现
摘要:白云金矿集区位于辽宁凤城白云—小佟家堡子金矿国家级规划重点勘查区内,沿尖山子断裂由北向南划分为3个矿带,矿带由北向南走向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北西西向,矿床分布与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段和盖县岩组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在该矿集区深边部已取得一定找矿突破。其中,位于白云—冯家—石棚沟北金矿带的鸡爪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运用追索成矿构造带法,探矿
摘要:苦海南多协龙地区位于西秦岭成矿带苦海—作母沟Hg-Au-Pb-Zn-Sb-W成矿亚带,该成矿亚带内分布着多个大中型金多金属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苦海南多协龙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Au异常特征、综合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u异常分布不均匀,离散程度较大,为苦海南多协龙地区的有利成矿元素。根据元素组合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圈出
摘要:二道沟金矿床是中国金矿的重要产区之一,但前人对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探究矿床成因,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热力学模型,揭示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状态。通过建立二道沟金矿床及邻近的3个金矿床(本区、三道岔和八家子)主成矿阶段温度和压力的热力学模型,估算了4个矿床主成矿阶段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别为:本区金矿床pH值为4.314~7.186,lg fO2为-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