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先后更新了3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更新内容涵盖了胃癌诊疗和随访监测的多个关键领域,不仅提升了二代测序在胃癌精准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了新增EB病毒(EBV)检测和晚期一线免疫治疗的限定条件,还调整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术前用药的周期,新增了一种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靶向治疗药物,并细化了术后营养缺乏监测和补充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增加了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晚期胃癌单一腹膜转移的诊疗路径,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几个新兴的外科联合腹腔内治疗的应用原则。更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精准化、个体化、多学科治疗的趋势。本文将对指南中有关诊断、外科治疗、系统治疗、随访监测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摘要】2024年V4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对结肠癌全身疗法病理检测、放化疗剂量、转移性结肠癌治疗和管理进行了重要更新。首先,指南强调了基因组检测在转移性结肠癌全身治疗中的重要性。其次,修改了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放化疗剂量与靶向治疗靶点。最后,新增转移性结肠癌二线治疗新药瑞普替尼,为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阳性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在患者管理方面,强调了全科医学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解读,期待为结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确保患者及时得到专科治疗,为结肠癌精准化治疗提供借鉴。
【摘要】互联网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临床科学研究有待探讨。本研究从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场景入手,从实际出发,探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临床科研选题。分析互联网医疗应用于临床科研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互联网医疗应用于临床科研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显示互联网医疗在临床科学研究中应用于临床诊疗、药事服务、科研流程管理、康复护理、健康科普等方面,凸显了便捷、精准的特点,创新了诊疗模式、提升了服务效率。研究特别探讨了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临床科研所面临的5个科研要素方面的挑战,并从临床证据转化、医疗健康信息互通互享、临床研究方法学发展、科研人才培养及监管、互联网中医药临床科研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在临床科研的应用提出建议,以期为互联网医疗相关临床科研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自闭症在儿童中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及狭隘兴趣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模态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帮助早期识别自闭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游戏化学习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认知功能。尽管数字疗法在自闭症领域中展现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效益,但也面临着包括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长期成效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在内的挑战。总体而言,数字疗法为自闭症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摘要】背景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 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目的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ciation for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结论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摘要】背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看护人为儿童的母亲和祖母,儿童看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缺少对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比较。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中母亲和祖母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4—7月开展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健康和发展促进项目”家访干预项目的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5个省的5个贫困县内各
【摘要】背景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卒中等血管健康问题紧密相关,早期识别与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而河北地区缺少 与脑卒中关系的系统性流行病学数据,且HHcy与其他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研究不足,限制了有效防控策略的制定。目的探讨河北省40岁及以上人群Hcy与脑卒中的关系,旨在为制订精准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18—2020年中国脑卒中筛查
【摘要】背景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是识别痴呆临床前阶段的新方法,属于认知障碍的最早期阶段。寒冷是冠心病和认知障碍共同的致病因素,因此,研究寒地冠心病住院患者合并MCR的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寒地冠心病合并MCR的防控及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明确寒地冠心病患者MCR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关键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生活方式,并进行握力测量,查阅标准化电子病历获得临床资料,采用心理学量表测量患者相关心理指标;采用主观主诉、步速缓慢、无行动不便、无痴呆诊断MCR。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寒地冠心病患者发生MCR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3例患者,MCR发生率为 13.80% (57/41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重用药( OR=2.142 , 95%CI=1.151~3.987 )、心脏代谢多发病( OR=3.730 , 95%CI=1.059~13.143) 、淡漠( OR=2.305 95%CI=1.239\~4.28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OR=2.861 , 95%CI=1.461~5.602 )、中性粒细胞计数( OR=2.803 ,95%CI=1.302\~6.034)和握力[Q2( 17.7~26.2kg ): OR=0.362 , 95%CI=0.160~0.814 ;Q3( 26.4~34.4kg ): OR=0.349 ,95%CI=0.156\~0.831; Q4(34.5~70.6kg ): OR=0.259 , 95%CI=0.105~0.639. 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CR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寒地冠心病患者MCR发生率高于社区人群,为 13.80%00 与MCR相关的危险因素提示医护人员应对行PCI治疗、存在淡漠、合并糖尿病及脑卒中史的患者进行MCR早期筛查和追踪,并进行长期规范的药物管理。深入探索MCR与冠心病的相关机制,密切关注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表现的炎症通路,以及肌肉与神经调节机制,有望为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打开全新的思路。
【摘要】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因普遍缺乏疾病自我管理意识而影响预后,同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更差。建立慢病随访系统,对两种疾病进行协同管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目的基于慢病自我管理理论和CICARE沟通模式,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模式,并探索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4月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选取2022年5一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患者接受常规随访,试验组(78例)患者接受共病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6个月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得分和其余结局指标。结果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权威系数为0.87,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和0.334(均 P<0.001 )。构建的共病随访模式共3个维度,11个模块和30项内容。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患者各64例。组别与时间对患者CSMS得分存在交互作用( F交互 = 1 5 0 . 5 0 4 P交互<0.001),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CSMS得分较出院前均升高( P<0.001 ),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 )。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构建的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科学有效,能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降低 BMI □
【摘要】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导致较高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负担程度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探讨IBD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6—10月,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IBD患者疾病负担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6.4% 。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征可分为3个类别: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 ?n=147,61.0% )、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 n=75 , 31.1% )、低负担-心理情绪组( n=19 , 7.9%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相比较,无固定工作、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比较,年龄越大、文化程度高、复诊次数多、无手术经历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比较,已婚、无固定工作、病程长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而复诊次数多、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 P<0.05 )。结论IB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分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低负担-心理情绪组3个潜在剖面,其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年收入、病程、复诊次数、手术经历、并发症和心理弹性水平。医护人员应注意鉴别不同患者的疾病负担水平,重点关注高负担患者,加强IBD症状管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减轻其疾病负担。
【摘要】背景颅内动脉负性重塑是指颅内大血管的狭窄性改变,是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转化的一个潜在指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关于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少开展。目的探索血压变异性(BPV)、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CSVD患者110例,根据影像学检查计算其脑动脉重塑(BAR)评分,并将患者分为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组(BAR评分 <-1 倍标准差,17例)和颅内动脉非负性重塑组(BAR评分 ?-1 倍标准差,93例)。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可能导致CSVD 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指标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预测价值,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临床价值。结果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组与颅内动脉非负性重塑组患者高血压史、 su 、 24h 收缩压标准差( 24hSSD )、 24h 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史( OR=23.192 95%CI=1.029\~522.644, P=0.048 )、SII升高( OR=1.005 , 95%CI=1.000~1.010 , P=0.041 )、 24hSSD 升高( OR=3.510 95%CI=1.155~10.671 , P=0.027 )是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SII、 24hSSD 预测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95%CI=0.670\~0.924, P<0.001 )、0.933(95%CI=0.885\~0.980,P<0.001 )。基于SII、 24hSSD 建立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其进行内部验证,理想曲线与预测曲线相近。结论 SII、 24hSSD 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并对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降低SII、 24hSSD 对预防颅内动脉负性重塑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摘要】背景宫颈腺癌中大部分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只有 10%~15% 与HPV感染无关,然而HPV相关宫颈腺癌(HPVA)与非HPV相关宫颈腺癌(HPVI)的比较性研究较少,且尚少有研究探讨宫颈腺癌的预后高危因素。目的探讨HPVA与HPV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妇瘤科诊治的宫颈腺癌病例227例,其中HPVI47例( 20.7%
【摘要】背景乳腺癌是一种性激素受体依赖的恶性肿瘤,雌二醇(E2)的动态变化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典病例队列设计完全忽略未选入样本的信息,容易产生估计偏倚。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E2水平动态变化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评估改良病例队列设计的优良性。方法对2015—2019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8226例患者进行随访,以患者确诊时间作为随访时间起点、患者因乳腺
【摘要】背景围产期抑郁是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其有效管理迫在眉睫。深圳市自 2021年通过移动医疗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围产期抑郁筛查与干预工作。目的利用深圳市围产期抑郁筛查与干预项目常规数据,分析移动平台对促进项目实施的效果,探究目前最突出的实施瓶颈。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深圳市任一助产医疗机构(全市10个辖区共82家)分娩的孕产妇,研究人员将符合纳人标准的所有孕产妇个案记录从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后台导出,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移动平台启用时间,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孕产妇分为常规服务组(2020年6月—2021年5月分娩)和移动平台组(2021年6月—2022年5月分娩)。观察两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以及产后的抑郁筛查率、筛查阳性率、转诊率以及干预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1719名孕产妇,其中常规服务组166 832人,移动平台组144887人。移动平台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以及产后抑郁筛查率、转诊率及干预率均高于常规服务组( P<0.05 )。移动平台组孕早期、孕中期筛查阳性率均高于常规服务组( P<0.05 ),孕晚期、产后筛查阳性率均低于常规服务组( P<0.05 )。结论移动平台为围产期抑郁的常态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筛查阳性孕产妇干预率偏低是目前最突出的实施瓶颈。未来研究应致力于优化平台功能设计,探究最优干预措施组合,增强健康宣教,通过创新方法制订有效、可持续、普适性的实施策略。
【摘要】背景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健康老龄化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终极目标,做好绝经女性的健康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的基于改良德尔菲法构建一套全面的绝经女性健康管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方法2023年9月—2024年2月,基于文献检索和小组研究初步构建绝经女性健康管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遴选更年期保健及相关领域25名专家进行会议研讨,对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修订,编制专家函询表。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两轮问卷函询,采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分别是0.932、0.949。第1轮函询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分别为4.44~4.84分和4.00~4.88分,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94( P=0.001 )和0.187( P<0.001 )。第2轮函询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分别为4.44~4.84分和3.84~4.96分,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6( P=0.006 )和0.326( P<0.001 ),二级指标的专家一致性明显提高。两轮函询中三级指标的合理性评分均值分别为 4.24~4.68 分,平均( 4.47±0.10 )分和4.08~4.72分,平均( 4.51±0.15 )分,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063( P=0.025 )和0.129( P<0.001 ),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绝经女性健康管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症状评估、检验检查及重点疾病筛查5个一级指标和年龄、绝经时长、BMI、腰围等34个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再进一步分类和赋值形成三级指标。结论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的绝经女性健康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这一指标体系不仅能全面评估绝经女性健康状态,而且还对具体指标进行了分类和赋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分层管理患者,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实际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背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乳腺癌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信心。目前西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有限,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疗效,然而关于不同针灸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研究较少。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针灸方式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Medline 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不同针灸方式干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10-3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初筛与复筛,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基本资料与数据的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后,运用R 3.6.2、Stata 14.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包含915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其中治疗组459例,对照组456例。涉及11种干预措施,包括常规治疗、普通针刺、温针、毫火针、西药、针刺 + 艾条、常规 + 腹针、常规 + 温针、常规 + 针刺、常规 + 关刺、常规 + 力动针。各干预措施对患-健侧周径差值的累计概率图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常规 + 腹针( 100.0% ) |> 毫火针( 66.4% ) ∣> 常规 + 温针( 58.2% ) ∣> 普通针刺( 19.0% )> 常规治疗( 6.5% )。各干预措施对总有效率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毫火针( 90.1% ) > 普通针刺( 71.1% ) > 常规+ 力动针( 67.7% ) > 温针( 62.1% ) > 常规 + 温针( 57.9% ) > 针刺 + 艾条( 50.7% ) > 常规 + 关刺( 48.2% ) > 常规 + 针刺( 47.7% ) > 常规 + 腹针( 38.6% ) > 西药( 9.6% ) > 常规治疗( 6.3% )。结论在11种干预措施中,综合总有效率与患-健侧周径差值排序,毫火针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最佳选择,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证实。
【摘要】背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常可作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常规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有限。目前中成药注射液在控制和缓解眩晕的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鉴于中成药制剂种类繁多,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各种中成药注射液的优劣。目的运用网状Meta 分析对不同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