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我国居民疾病谱系正发生根本性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基于趋势度的预测模型,揭示慢性病管理领域热点议题的演变逻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3-04-30,限定类型为学术期刊,排除学术论文以及会议纪要、新闻报道、专家共识等非研究型文献,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相关文献,为保证纳入文献质量,期刊类型限定为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共词时间线网络图谱,深入剖析慢性病管理研究热点间的结构关系及其演变特征;基于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揭示其聚类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将主题新颖性、强度等特征指标赋权叠加构建主题趋势度指标,并运用三次指数平滑对主题趋势度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研究焦点初期以政策为导向,呈碎片化特征,逐步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形成“糖尿病”“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分级诊疗”“医联体”“互联网医疗”“体医融合”等核心节点相互连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结论慢性病管理领域相关文献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已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议题。多重慢性病管理、特定群体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患者心理状况、智慧医疗、中医慢性病管理、大健康管理是现阶段慢性病管理领域的新兴热点议题,基层慢性病管理属于边缘型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尚不成熟。未来应着重关注慢性病共病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继续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可穿戴设备与慢性病管理的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新模式,打造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新方案。
【摘要】背景全科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已成为应对人民健康需求增长的关键措施,了解全科医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指导全科医学研究。目的分析近五年全科医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全科医学领域 2019年1月—2023年11月的相关文献,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国家、机构的共现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580篇,全科医学相关研究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墨尔本大学,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PARKERMAGIN。全科医学研究热点为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疗中的临终关怀,以及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远程医疗、定性研究,重点人群(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慢性病管理和治疗等。发展趋势是医学教育和培训、人群健康和远程医疗。结论全科医学近五年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慢性病管理与治疗、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临终关怀、家庭医生职业倦怠、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等方面,此外,远程医疗、人群健康、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则是全科医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背景针对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加密需求,构建一种创新的、基于编码的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并从技术与政策立法协同的角度探索促进该技术落地应用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适用于图像类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技术框架,提出促进技术应用的政策立法协同策略,以期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技术框架构建、实验验证、政策分析等方法构建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提出政策立法协同策略。结果成功构建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并通过有效性验证;针对现行法律法规在云数据处理、责任归属、技术标准及特殊数据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政策立法建议。结论基于编码的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能够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图像类医疗数据的有效共享与利用,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相应政策立法协同策略的提出为图像类医疗大数据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骨伤科)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中医运动医学)学术带头人,国家卫健委重点专科(骨伤科)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主任,数智中医防治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骨伤》杂志主编
【摘要】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及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骨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议开展“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目的针对我国基层地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骨健康代表性病种(骨质疏松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其流行病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国家及地方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全面检索中国知网、PubMed、WHO、Embas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重点关注近年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国退行性脊柱健康报告2023》及各省市骨健康相关统计资料,疾病白皮书与相关组织报告,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24年6月。重点针对骨质疏松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汇总,并从人口学、社会经济学、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探讨影响因素。结果纳入2010一2024年40篇研究( ≈210 万例)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40\~49岁、50\~59岁和 ?60 岁分别为 4.5% 、 20.0% 和29.0% , ?50 岁女性 >4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全国确诊率 1.2% ,高海拔地区可至 5.6%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26\~40岁、41\~60岁和 ?60 岁人群中为 3.0% 、 8.0% 和 11.0% ,近十年总体检出率由 2.0% 升至 12.0% 。久坐少动、营养不足和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等因素共同促成三病高发。结论我国骨质疏松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公共卫生负担沉重,“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骨健康问题亟需重视。建议持续完善基层防控体系,持续增强早期筛查、分类诊断、精准干预能力,加速提升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及全程管理水平。
【摘要】背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慢性退行性骨与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基层骨健康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疾病防治效率的关键问题,亟需找出其薄弱点以便于精准优化与有效提升。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应对老龄化社会中慢性肌肉骨骼疾病负担加重及基层骨健康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方法2024年9月—2025年1月,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期刊数据库以及Webof Science、PubMed、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基层骨健康医疗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查阅、梳理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相关政策法规和指导纲要,初步了解骨健康服务能力评估的研究现状,归纳分析影响评价结果的维度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文献与政策,经半结构化访谈和头脑风暴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筛选优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研究邀请了来自全国21个地区、不同专业领域的24位专家,专家积极系数达 100.0% ,权威程度为0.906,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提示研究结果可信。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资源配置、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与保障,权重分别为0.198、0.490、0.31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维度的权重值最高(0.490),提示应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作为基层骨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任务。此外,人才培养、服务效率、医疗协作等维度的指标权重也相对较高,对提升服务能力意义重大。结论本研究形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评估我国基层骨健康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及卫生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摘要】背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开展10余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中国流动人口最迫切的需求之一。目的对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 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指标,结合秩和比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档。结果熵权TOPSIS 法结果显示各省 Ci 值在0.217\~0.759。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指标分别是健康档案建档率、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体检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0\~6岁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产后28d内访视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健康教育服务接受率、早孕建册率、基本免费避孕药具发放覆盖率、基本免费避孕手术服务率、住院分娩率。结合秩和比法将评价结果分为4档,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等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为2个、15个、12个和2个,地区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部 > 西部 > 东北 > 东部”的特点。结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和省际差距,各地需加强流动人口健康建档、高血压及糖尿病管理、老年人和儿童体检等薄弱服务项目,尤其是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及部分超大城市亟需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摘要】背景目前对高血压患者住院费用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大数据开展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的相关研究。目的了解广东省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避免住院现状,为我省紧密型医共体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等集成获取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信息及2022年住院信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科医生、在职职工等数据来自《
【摘要】背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健康差异逐渐缩小。但村医作为农村居民健康问题的第一接触点,其医疗服务能力与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仍有差距。目的调查我国东、中、西部村医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分析其能力特点和主要不足,探讨村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策略,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8月,课题组采用多阶段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东、中、西部5省份共抽取3916名村医。通过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从常见病诊治、危急重症应急处置、规范用械、社区康复指导、医疗协同、医疗文书书写和中医药服务7个方面,对抽取的村医进行医疗服务能力现状线上问卷调查。结果纳入分析的3916名村医中,2925名( 74.7% )村医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率较高( 81.2% ),东部次之( 79.6% ),西部最低( 59.1% )2098名( 53.6% )村医具备危急重症应急处置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率较高( 61.6% ),东部次之( 52.3% ),西部最低( 40.1% ); 2081 名( 53.1% )具备规范使用医疗器械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率较高( 62.3% ),东部次之( 53.8% ),西部最低( 36.3% );2073名( 52.9% )具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率较高( 59.7% ),东部次之( 53.6% ),西部最低( 40.3% ); 3120 名( 79.7% )具备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比例较高( 82.6% ),东部次之( 82.0% ),西部最低( 72.7% );2190名( 55.9% )具备医疗服务协同能力,其中中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比例较高( 61.0% ),东部次之( 57.9% ),西部最低( 45.3% );2443名( 62.4% )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其中西部地区村医能力具备率较高( 64.8% ),中部次之( 62.7% ),东部最低( 58.7% )。结论村医医疗服务技能具备较好,基本满足农村居民一般医疗服务需要;综合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不同地区能力差异显著。需加大村医能力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村级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推进基层首诊制度的有效开展。
【摘要】背景村医是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失能老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便捷的提供者,随着分级诊疗政策推进,村医的康复服务能力引起关注。目的了解村医社区康复服务能力掌握情况,分析其康复服务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能力提升策略。方法于2020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方式,抽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5个省份的部分村医展开调查,内容涉及村医的康复功能评定、社区康复指导能力的具备情况,以及各项能力满足工作需要情况。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916份,接受调查的村医中,分别有2391名( 61.1% )、3704名( 94.6% )、2365名( 60.4% )村医具备康复功能评定能力、社区康复指导能力、社区康复服务综合能力;东、中、西部村医的康复功能评定能力具备率、社区康复指导能力具备率和社区康复服务综合能力具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其中西部地区村医各项能力具备率均较低;不同学历和执业资质村医的康复功能评定能力具备率与社区康复服务综合能力具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村医的能力具备率较高,全科医师的能力具备率较高;报告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提供肌力分级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关节活动评定、常见病患者康复指导、慢性病患者康复指导、伤残患者康复指导6种服务能力的村医占比分别为 73.5% (2 880/3916)、 73.8% (2891/3916)、 74.1% (2900/3916)、 96.3% (3773/3916)、 95.9% (3754/3916)、 89.1% (3490/3916),在能力满足工作需求方面,三种康复功能评定能力满足工作需要的比例均未超 75.0% ,三种患者康复指导能力满足工作需要率分别为 92.4% (3487/3916)、 91.7% (3441/3 916)、 85.6% (2987/3916)。结论我国村医的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具备情况总体上较好,但西部地区村医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存在不足;村医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可基本满足村民需求,但随着急性期在医院、恢复期回社区的连续性康复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村居民对村医的社区康复服务将会有更高的需求,应通过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村医康复服务能力,补齐能力短板。
【摘要】发展社区全科与专科相协作的“全专结合”临床诊疗技术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级、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政府关于社区卫生发展的文件及已发表文献,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专结合的临床诊疗技术状况调研结果,发现全市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开展全专结合临床诊疗技术;围绕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结合自身医疗特色,筛选优势病种开展全专结合的临床诊疗技术服务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社区全专结合的临床诊疗技术发展中,存在社区缺乏开展全专结合的临床诊疗技术人才、部分专家对社区开展专科服务认识不足、全科医生在职培训困境、社区专科药物不足、对社区特色技术的品牌宣传不够等难点。社区全专结合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需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开展全专结合能力培训,增加专科及专病诊疗用药品种,多途径进行社区特色技术宣传,开展全专结合服务方式的探索创新。
【摘要】背景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增高,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成为困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且,国内外诊断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较高,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成了降低患者疾病痛苦及治疗成本的关键。目的基于常规胸腹部CT平扫图像,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胸部和腹部骨密度测定模型,并通过腹部测定模型对胸部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校准,实现自动化的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22年3月—2023年6月既行胸部CT检查又完成定量CT(QCT)检查的7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2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训练集(426例, 80% )和验证集(106例, 20% )。另外170例作为模型的内部测试集。本文以QCT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使用逻辑回归、随机梯度下降及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胸部和腹部的骨质疏松分类模型和骨密度回归模型,同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内部测试,并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精确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模型分类性能,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决定系数等指标评估模型回归性能。结果胸部和腹部的骨质疏松分类模型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948和0.968,骨密度回归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534和9.449;在内部测试集中分类模型AUC值分别为0.905和0.926,回归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9.255和7.924;校准后的胸部骨密度测定模型验证集AUC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提高至0.967和10.511。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胸部和腰部骨密度测定结果与QCT测定的骨密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及一致性,可有效诊断骨质疏松症。经校准后的胸部骨密度测定模型也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在诊断中的性能,为胸部CT平扫在骨质疏松症的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摘要】背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化手段,但只有部分患者对NAT敏感,在NAT前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数据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影像学图像预测乳腺癌NAT疗效,效果欠佳。目的利用多示例学习(MIL)方法训练基于乳腺癌粗针穿刺全切片图像(WSI)的深度学习(DL-CNB)模型,实现对病理性完全缓解(pCR)的预测和相关肿瘤区域的可视化。方法
【摘要】背景卫生信息化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十二五”以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期实现卫生信息赋能基层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提升。然而,目前还缺乏对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况研究。目的总结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成效。方法2023年5一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143个县/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 1028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从信息人员、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调查问卷发布在省级统一的基层卫生健康平台中,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填写。结果人员方面, 40.95% ( 421/1 028 )的机构有信息人员,平均每家机构有( 0.48±1.12 )个兼职人员,有( 0.25±1.08 )个专职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完成信息标准化建设,形成省级统筹建设格局。系统建设上,配置医院管理系统(HIS)、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系统的分别占 98.83% (1016/1028)、 99.61% (1024/1028)、 99.32% ( 1021/1028 );平均使用了( 2.28±2.63 )个临床服务类系统、( 2.56±1.97 )个医疗管理类系统、( 10.00±20.81 )个院外/上级条块系统。技术应用上,健康档案电子化率达 94.93% (2021/2129),电子病历总使用率达 77.43% (796/1028), 32.60% ( 1 091/3 347 )的机构中医馆接入四川省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健康档案调阅、诊间签约、诊间随访、配置基本公卫服务终端的机构分别占 83.46% (858/1028)、 56.91% (585/1028)、 68.77% (707/1028)、 81.91% (842/1028),医联体上下级机构间开展业务协同的占 74.12% ( 762/1 028 )。结论“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整体较好,呈现出基础设施全面夯实、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多样化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统筹融合的发展趋势,信息化逐步适应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新技术应用持续扩展基层卫生信息化生态应用场景。
【摘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如何扩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面和提高其建设水平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政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要素,梳理支付方式、管理体制、服务模式和信息共享等关键壁垒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需要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科学且合理制定人头总额预付方案,同时破除支付壁垒、体制壁垒、服务壁垒、信息壁垒等多重壁垒,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攻克难点,才能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生态,真正落实“以健康为中心”理念,让县域居民享受优质、连续、高效的健康服务。
【摘要】背景随着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开,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索适宜县域医共体发展的路径,如何依托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成为重要议题。目的了解信息化建设赋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方法于2023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G县医共体的28名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题包括医共体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特色/亮点、成效及信息技术在医共体内部管理中的应用等。同时,选取有关医共体建设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作为二手资料。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访谈资料及二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经开放性编码提取到概念134个,基本范畴48个;经主轴编码获得6个主范畴;经选择性编码形成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主要分为4个机制,一是上下联动机制,二是医防融合机制,三是数据共享机制,四是基金管理机制。结论G县医共体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医共体统一管理和责任落实,依托信息化赋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单位间的分工协作、服务整合、互联互通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摘要】背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其服务主体为整合服务开展提供优质土壤,但既往研究缺乏对相关服务模式的探索和总结。目的了解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方法于2023年7—11月,基于关键事件技术法,目的性选取河南省郸城县、安阳市、巩义市的62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围绕整合服务实践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整合服务的4个主题,分别为整合服务主体、整合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过程、整合服务障碍。借鉴“鱿鱼”生理构造,提出“鱿鱼模式”,以形象描述县域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该模式中,强调县域医共体的核心指挥作用,家庭医生办公室的协调角色,以及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和乡村医生的服务触角功能。结论“鱿鱼模式”为理解和优化该服务模式提供了直观框架,县域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主体参与、全方位服务内容整合的特点,但仍面临一定阻碍。
【摘要】背景我国各地积极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但医共体内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和总额付费政策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虽已有研究从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控费效果与控费机制进行研究,但仍有可拓展之处。目的了解紧密型医共体下人头总额预付与DRG支付政策的协同机制与成效。方法于2023年7月,赴殷都区开展实地调研,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紧密型医共体内关键知情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n=28 ),访谈提纲涉及医保支付改革政策与措施、激励机制、工作感知及优化建议等。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搭建殷都区紧密型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和DRG付费的协同机制框架。同时检索2017年1月—2024年7月发布的与殷都区医共体建设和医保改革等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 n=18 ),以补充相关政策背景信息。结果形成政策行为、监督行为、服务行为、激励机制4个分析主题,覆盖12个子主题的主题框架。医保支付改革在紧密型医共体治理框架中起关键引导作用,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存在先后的依从关系。医共体内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的协同机制是通过互相补充、完善政策行为、监督行为和对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实现的,对于在紧密型医共体中实现资源整合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二者均不可或缺。结论在紧密型医共体内,同时推进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方式改革通过构建整合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政策合力,影响政策行为、监督行为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共同推动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公共医疗领域面临巨大挑战,老年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科医学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老年健康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疾病管理等多方面,本刊组织策划有“老年健康问题研究”专栏。 征稿范围: (1)文章类型:围绕老年健康主题的研究性论文、争鸣、指南/共识、述评等。(2)重点关注方向:多重用药及营养干预;老年疾病社区管理与康复;老年健康大数据及流行病学;人工智能、智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