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者万物之形体,惠我者世间之人情。” 蒋兆和先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为人生而艺术”的追求,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学习。 上世纪40年代,在其自费出版的第一本画集序言中,蒋兆和先生道出了自己“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砸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但不知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同志们,又将作何以感?作何所求?”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蒋兆和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蒋兆和先生出生于四川泸县。这一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至1920年的16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华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近代史大事,封建社会形态瓦解,茌冲突、动荡的时代环境中,近代中国人民艰难探索着新的救国道路。 40年前,我在自力出的画集自序中曾悲愤地写道:“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
1920年,16岁的蒋兆和沿江东下,外出谋生,流徙至上海为人画像、打工。彼时的上海出版行业繁荣发展,连载在出版物上的漫画、连环画受到市民追捧,一些艺术家由此为人所熟知,如丰子恺、叶浅予等。另外,在商业经济活跃的时代氛围下,上海还诞生了许多特殊的美术形式,例如商业广告图画、月份牌等,许多艺术家都曾以此为生计来源。蒋兆和正是在从事广告画、为许多出版物设计封面的间隙,自学素描、油画、工艺美术,并在之后结
上世纪初的中国,内外交困,文化与权力的断隔催生了社会整体性的失序,伴随着西方经济殖民的同时,文化及意识形态也随之涌入中国。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宣告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到来,而后,两位先生不仅构筑了五四运动的主要精神架构,同时也为当时的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因。 蒋兆和自小随父临习书画,13岁时,蒋母突亡,为维持生计,在亲戚的推荐下学习擦碳肖像画法,在老家为人画像,也为
蒋兆和最为国人所熟知的身份有两个,一是创作了《流民国》《人民国》《儿童与和平鸽》等现实主义力作的国画大师,二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徐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笔者在研究策划泰康美术馆“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以下简称“泰康展”)的过程中,发现蒋兆和真正转向以“国画”为主要创作媒介并初步确立其在艺术界的地位是在1936年至1941年期间。而他在1920年到上海,从赖以谋生的广告画开始,到成
蒋兆和(1904-1986)是我国20世纪卓越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其创作坚持为民写真,以亳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从蒋兆和一生的艺术历程来看,建国前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直面人生、批判现实的人文情怀,无不透射出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为人生而艺术”的深刻“民生”思想内涵。 一、蒋兆和“民生”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现实和苦难经历的触动 蒋兆和在四川泸州度过了自
蒋兆和传略 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人物画一代宗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四川泸州人。16岁流浪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服装设计为生,刻苦自修素描、油画、雕塑。1927年结识徐悲鸿,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复兴中国画思想之深刻影响,并受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参加缶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制抗日宣传画和爱国将领画像。之后辗转于上海、南京、北平、重庆
蒋兆和先生的夫人萧琼女士曾说:“如果没有他的画,没有他的《流民图》,蒋兆和找多少媒人我也不会嫁给他。《流民图》才是我们真正的媒人啊。” 《流民图》不但是中国苦难史的见证,也是蒋兆和与萧琼因画相知的缘分。不用作画者开口解释,画中蕴含的“真意”便能传递给能读懂它的观众,观者对画的凝视,也是观者对作画者内心的审视,透过画面,是直击人心的精神世界。 一、流民——爱国者的立场 1998年,萧琼将《流民
在清末民初,传统的中国人物画的取材依然盘桓在惯常的才子佳人和道释圣贤领域,画家们擅长的依然是古典审美观念的遗留。即使是作为美术革新旗手的徐悲鸿先生,虽然他在艺术主张上面提出了“中西融合”变革理念,可是在实践层面也仍然还是在用中国画的材料画传统题材,只不过是利用款识来表现新的主题思想罢了,像《愚公移山》、《九方皋》、《醒狮》、《奔马》等作品,都是用的象征与寓意手法。徐悲鸿在艺术上尝试转向现当代人物运
1939年9月17日《晨报》艺术周刊发表《朱门酒肉臭》并有长白山农附记:蒋兆和先生画像,久已名满国内,无待介绍,此幅《丐儿》,神丧气馁,目涣头垂,瘦骨支离,枵腹有日,谁无子女,见此能不怜怀乎,蒋先生自题“朱门酒肉臭”,寥寥五字,倍极痛心,弦外之音,则有“路有饿死骨”也,蒋先生以悲天悯人之怀,写孤苦衷鸿之惨,冀有以大人先生之酒肉争逐,而发心婆仁念,普叔孤藜也,先生之功,亦不朽矣! 蒋兆和《朱门酒肉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像这样的情景,千古如斯。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里,无不因为战争而丧家亡国,流离失所,尤其在中国的环境,不是灾于兵,就是劫于盗,以至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时不有成千成万的民众,饿殍沟壑,嗷嗷载道,其情之哀,其声之痛,世上之最可怜而最可恤者尚有过于此乎? ——蒋兆和 蒋兆和《田园寥落干戈后》 156x110cm 1941年
1945年,日本投降。有位中国画家画了一幅画,叫做《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中的小姑娘双膝跪倒,仰望青天,意思很清楚:她的父亲在抗战中死掉了。当年,全国上下一片狂欢,太多主题可以画——直到今天,国家组织的大型历史画还在画抗战,画家们早已学了西洋人的套路,画杀戮,画战场,画尸体,画胜利——可是大家想想看,这位抗战的亲历者偏偏选择画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孩。为什么呢?因为复仇也好,胜利也罢,战后顶顶真实的事情,
父亲后来拜徐悲鸿先生为师,徐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决心走出去,要在豳苦中为大众熬制“苦茶”,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为民写真”。于是,他毅然去往北平,一九三六年又折返到重庆,在那里,他用酣畅淋漓的中国画笔墨画出了众生相——有街边蹲着卖小吃的老人、有稚气未消的卖线郎、有在闹市沿街叫卖的儿童、有光着膀子不知停歇的车夫……行笔间带着山风,带着热气,带着民情。 ——蒋代平 蒋兆和《卖小吃的老人》 7
我们决定将先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与阿Q像》无偿捐赠绐中国国家画院。先父的遗愿是希望能让自己的代表作品在国家最好的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学院等研究机构作为最终归宿。今天,我们以难舍难分的心情,心怀喜悦地将先父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作《与阿Q像》奉献于此。根据文学巨匠鲁迅小说里的重要人物进行再构思创作出来的“阿Q”形象,无论其深刻性还是艺术的精湛程度,都将永久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这
“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永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
摘要: 新中国十七年是蒋兆和美术风格的转型期,通过对蒋兆和绘画作品与历史文献的分析,此阶段他的绘画创作从以往“苦茶”阶段对社会的悲悯关照跨越到“美酒”阶段对新中国改革的颂歌,并为形成风格自觉的“种树”阶段打下基础。这种创作变革的背后,是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视觉形象的改变,也是对新中国以来人民整体面貌表达的创作调整。他所坚持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多样的题材和真挚的人文情怀,生动地展现
前言: 1958年,在北京北部山区的十三陵附近,四十多万军民以义务劳动的方式贡献力量,积极投入到水库大坝的建设中,人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蒋兆和与夫人萧琼,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们在十三陵水库工地驻扎了—个多月,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九兰打夯》《人民的力量——劈岭移山修水库》等巨制,彰显新时代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生产释放:多元劳动的“跃进” 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
国画写生所要求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各种物象的结构,不为表面繁琐的光暗和周围环境所影响,而刻画其精神本质。对描写的主体,必须首先具备充分的分析能力,具体的掌握客观物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要求刻画、提炼、取舍。而这一切,虽然都通过作者主观的创造,但必须根据物象所构成的特征。这也就是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把握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这一讲求“形神兼备”的现实主义的造型传统,在
作为20世纪30至40年代便已形成独特画风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代表画家,学界对蒋兆和的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作品为主,而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一些学者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的评价不高,如张少侠、李小山认为他晚年的古装人物“是一种勉强的力不从心之作”。也有学者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李起敏认为“他后二十年最辉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就是那些彪炳千秋的肖像画,尤其是历史人物肖像画,
大约五十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蒋先生的《给爷爷读报》《给志愿军叔叔写信》《毛主席与儿童》《小孩与鸽子》等作品,既通俗又亲切、生动又招人喜欢。1957年之后,通过蒋先生解放前出版的画册看到了他描绘北京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作品,非常打动我,因为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解放的时候我十岁,对那段生活有切身的体验,也比较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形象,带有苦涩气息的市民生活作品表现,让我感到非
前言: 访谈结束回到西安,再次翻开王明明先生赠予作为参考资料的北京画院学术丛书“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的《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从中看到蒋先生自述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洋画占上风,形成了世界潮流。年轻人对中国画毫无所知,在教学中引起了混乱……”,多少时间过去,历史滚滚向前,艺术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崭新篇章,但我们面对的,似乎仍然是过去的问题。遂打开访谈录音,话题从影响蒋兆和先生融合中西
张敏:“融合中西”是现当代中国美术的主要课题,可否请您从这一点出发,谜谈蒋兆和先生在中西绘画融合上的独到之处? 何家英:融合中西是近百年来艺术变革的大趋势,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不同的是,蒋先生赶上了救亡图存的大革命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背景下百姓艰苦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大动荡中他饱含激情去表现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以此实践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蒋先生的艺术道路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例如对素
蒋先生让我知道今天这个时代,艺术是什么?艺术究竟为什么?没有了良心、没有了爱,艺术什么都不是。蒋先生是中国艺术的良心! ——蔡玉水 本文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采访时间:2024年6月24日 采访地点:北京画院 采访人:张敏 蔡玉水简介: 蔡玉水,艺术家、北京画院原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美术师。他在绘画、雕塑、电影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有
魏葵简介: 魏葵,北京画院创作部专业画家。 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和转型最重要的主线是中西融合。 曾鲸是否和利玛窦探讨过光影关系,这应该是一个学术话题。高居翰认为:“曾鲸及其传人所营造出来的非凡写实风格,是明代稍早任何画家所无法与之抗衡的。所有那些主张曾鲸的风格乃是出自中国绘画内部发展的结果者,都显得难以令人信服。” 王伯敏曾评价任颐“任伯年尽管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超过了人物画,但就清末民初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些相遇显得尤其璀璨,仿佛星辰与星辰之间不经意的碰撞,却激起了漫天的火花。 ——题记 杨凡简介: 国经湛然拍卖董事长,《百年浅予》专刊出品人。 2011年的春天,我从厦门到了京城,那年的春风不仅吹绿了京城的柳枝,也悄然吹开了我与蒋兆和家属之间那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在北京这座喧嚣与宁静并存的城市里,我有幸踏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家庭。这份缘分,缘起于叶浅予先生与蒋兆和
王安简介: 王安,烟台蒋兆和美术馆馆长。 作为企业界书画爱好者中的一员,我受书画艺术裨益近20个年头。对于书画的收藏,源于我一直以来对艺术的敬仰以及企业文化积淀的愿景。因此,在工作之余不懈于书画鉴赏与收藏的学习研究。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王勇简介: 王勇,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 20世纪以来,若论以中国画的方式画人物,蒋兆和先生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开拓者,亦是一痤大山。很多年前,我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梳理中国近现代人物画的发展脉络,蒋先生就成为我重点研究的对象。他说的“人生的一碗苦茶”,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时间愈久,识见增多,对艺术体悟渐深,方知所谓“苦茶”乃艺术之真昧。 明清时期,中国人物肖像画综合了民间写像术、墨骨
许崇宝简介: 许崇宝,泰康美术馆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候选人(视觉文化研究方向) 策划源起 我第一次见到蒋兆和的原作是2011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看到了《流民图》,另一次是同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艺术品收藏展”看到了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蒋兆和(1904.5.9-1986.4.15)先生生于四川泸县,有“中国现代水墨画一代宗师”之称,其代表作是抗战时期的作品《流民图》,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张衡、僧一行、祖冲之等人肖像,名重一时,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是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蒋兆和先生曾两绘李时珍画像。尤其是1983年,一外国人出2万美金请他绘李时珍画像,被他拒绝,但却分文不取地重绘李时珍
2024年,正值伟大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蒋兆和先生家乡泸州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品格上乘的纪念活动。这一纪念活动是继北京泰康美术馆举办“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为纪念蒋兆和诞辰120周年拉开序幕之后的又一文化盛事。其参加者有省市县级领导、国内外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艺术领域学者及广大喜爱仰慕蒋兆和先生的书画爱好者、大中小学学生等。据本次活动消息人士的保守估计
作者简介: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讲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一、缘起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中国写意绘画的主要载体,纸张的质地、性能及其表现形式对画作的艺术表现力和保存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蒋兆和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家,以其精湛的技法和形神兼备的作品著称,其创作不仅是笔墨的流转
艺术是人类独有的思想表述方式。是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肢体,以多样化的语言,放大了内心的感觉,营造出喜怒哀乐之情感的波动,进而更激发了情感,引起共鸣与思索的一种连环效应。这样的效应作为思想的载体其感染力是非凡的。然而,艺术中的哪一门类更有影响呢?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更动听的言说方式。音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支配了人的神经。文学作品里有音乐的基因,戏剧、电影、舞蹈离不开音乐。那么,美术是
前言 鉴于蒋兆和先生艺术作品关注人民、关注劳苦大众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以及蒋兆和先生历史人物画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此次专刊在缅怀访谈环节决定突破“圈内”,开启各行业评论的“跨界访谈”部分。以下访谈内容征集自各行从业者以及各年龄段艺术爱好者。 1.游富祥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东周秦汉方向的考古学研究工作。 我从小对
蒋兆和艺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