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指导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通过厚重的文化底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通过生动的实践蕴含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之路,其中蕴含的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推动文化强国的创新性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探索路径从理念构想走向现实应用,系统性地推进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多重保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摘 要:能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共同体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操落地”。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碎片化”的现实背景为能源安全共同体的生成制造了契机,能源治理基本问题应由“谁来治理”转向至“治理的最优路径”,治理结构的去中心化、目标的多样化与方向的多极化才更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能源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推进须在关系认同及理念认同的基础之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能源合作俱乐部推进全球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一个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整体系统。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时代特征、文明创生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逻辑、时代逻辑、文明逻辑三者相统一的整体性角度系统回答了“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对于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发达国家现代化、国际政治变革及人类文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意义 中图
摘 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二者具有深刻的耦合性。建设海洋强国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当中。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以建设海洋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维度、深层次、长远性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以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高品质的海洋文化建设、高标准的海洋生态建设以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新型的数字技术对人的生存境遇产生双重影响。AI工具论和AI原罪论关于人工智能前景的论争忽视了人工智能的社会性。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从人、技术、社会的动态视角出发,指认技术的社会性,辩证审视现代技术,为智能技术“向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发。梳理“机器资本化”到“智能资本化”的现实演进,对智能技术异化人的资本根源进行分析,以此解构AI原罪论将智能技术视为具有内在危害的技术恐惧叙
摘 要:马克思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嬗变历程,其中《德法年鉴》时期构成了其早期思想转变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突破根植于《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并促使马克思做出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的重大抉择。退回书房后的马克思开始了政治领域的批判研究,并在《德法年鉴》中展开了从“宗教世界”转向“世俗世界”的批判、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超越并探讨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因素;马克思的思想便是在这一研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驱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战略支撑。作为安徽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链、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升级焕新等方式,构建起具有安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然而,安徽省民营企业仍面临着关键要素结构性短缺、政策效能不足、区域发展失衡和核心环节“卡脖子”等发展困境,亟须从要素保障、制度设计、区域协同及产业链生态四个维度综合施策
摘 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蕴含着绿色发展基因。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辩证统一的逻辑关联。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场域,绿色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价值指引,两者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理念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成逻辑等方面具有耦合性。新时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需要在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绿色生产关系、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培养绿色生活方
摘 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为财会监督搭建了“四梁八柱”。但财会监督对村级财务的监督还存在盲区。本文以H省为例,以村级财务核算与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监督力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实行村账“事务所代理”模式;四是要加强村级财务人
摘 要:青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乡村青年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乡村振兴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与现实中青年参与度不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出发探究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即青年价值取向影响行为选择、青年能力水平影响身份定位、乡村振兴相关制度影响青年返乡入乡意愿、乡村资源要素影响青年价值持续性发挥,应从转变青年发展观念、拓展青年乡村认知、培育青
摘 要: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有助于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美好目标。因而振兴乡村的实践中要跳出“就乡村而论乡村建设”的思维局限,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当前农民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村庄在经济基础、治理结构、文化氛围、生态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都制约着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然而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摘 要:老龄化趋势和残障化样态对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残障老年人作为双重挑战的承载主体,应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进程中受到重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系统解构残障老年人“老残一体”双重弱势困境,揭示其在物质保障、健康赋能、教育发展、社会融入四个方面可行能力缺失的结构性矛盾,并构建“三维九域”整合性服务框架,通过制度维度聚焦法律保障、机构协同与资金统筹,构建顶层设计支撑;社会支持
摘 要: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老龄化加剧与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挑战,通过梳理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演进,总结西部地区养老模式实践探索,发现西部地区养老服务面临城乡及供需结构失衡、外部支持体系薄弱等困境,根源在于政策落实、资金、人才及社会资本参与不足。为此,提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创新多元服务模式、强化多元支持体系等路径,以构建适配西部地区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关键词:农村
摘 要:“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结合”之道,“根据不在中国历史之外,只在中国历史运动之中”,需循其历史逻辑:本然层面,古代以“主客交融”的理念根基、“多元统合”的实践方法、“知行相济”的主体性实践,奠定了文化生命体;实然层面,近代文明蒙尘下,“失衡的结合心态”导致文化发展动力衰减、“拼盘式结合”造成文化回应能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创新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在数字时代,将人工智能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相融合,是对文化传播理念的又一次更新,是对技术创新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回应。当前,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相融合的实践进程中,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与智能产品的创新研发为传统文化传播效率、形态创新和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重构注入加速发展动能;但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引发的传播生态重构也使传统文化面临文化本真
摘 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以我国各族人民为历史形成的实践主体,以统一延续、多元一体、互相促进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凝聚和发展作为价值追求而形成的一套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体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系团结稳定与促进共同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政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产学研视域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政专业教学改革的三重逻辑与实践。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瓶颈,指出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其次,从“产学研协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借助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的新场景,以及构建
摘 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AI数字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AI数字人的内涵及其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其次通过问卷从基本了解、体验期望和应用看法三方面调查AI数字人线上教学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线上微课录制为例分析了AI数字人在线上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发挥的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自适应和智能化等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打造沉浸式的教育环境,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辅助;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保障学生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摘 要: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者技术和思维能力持续迭代的挑战、教育内容持续整合优化的挑战,以及教育方法中选择和运用创新的困境、教育环境中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的困境、教育评估中量化困难和实效欠缺的困境。系统思维在结合了数智化技术以后克服了自身在实践中的痛点,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突破进路提供了先进的分析方法。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数智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系统
摘 要:战略思维能力不仅是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能力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战略思维教育肩负着面向未来、面向学科、面向人生培养人的重任,其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紧箍咒”“拦路虎”“绊脚石”也亟待人们破解。为了探寻大学生战略思维教育的前进之法,需要坚持思政引领,坚守正确的战略方向;强化师资力量,培养真懂、真用、会教的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增进学生的领悟与自觉;推动实践落实,加速知识
摘 要: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体两翼三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尝试。在应用这个教学模式时,教师要贯彻“大思政课”理念与“思政金课”标准,要锚定“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教学目标,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耦合,要坚持学情调研、有效教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大思政课;一体两翼三驱动;教学模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深推进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面临着思想认知、能力本领和现实保障方面的困境。科学界定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深刻阐释其提升的价值意蕴,精准诊断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系统构建一体化视阈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中
摘 要:学者的治学姿态是陈平原观察人文学界的重要视点。从这一维度下考察,陈平原散文中的人文学术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效仿“五四”建立的研究范式;二是陷入浮躁空疏的迷途;三是形成学术史研究的“时尚”,走出“五四”的余荫;四是“五四”的召唤、重审和对话。“五四”成为了陈平原散文视野下人文学术历史演进的“标尺”。而这一笔墨的背后乃是陈平原“为人生”写作的体现。 关键词:陈平原散文;治学姿态
摘 要:《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转型期的重要作品,兼具俄国浪漫主义的“多余人”书写与存在主义的思想萌芽。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幻想家”形象的精神史意义、复调叙事结构及城市空间象征,但对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尤其是其独特的浪漫诗学缺乏系统阐释。本研究运用文本细读法,从情境、情感和哲学三个维度解析作品的浪漫性表征:白夜的梦幻时空建构、乌托邦爱情的诗意表达,以及自我牺牲的超越性价值。研究表明,作品通
摘 要:学界对于我国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对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二是对国内某一城市(或某一城市中的景区、街区等)的语言景观以及乡村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三是对国内语言景观的外文翻译情况进行专门研究,四是对校园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五是对语言景观开展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还对攀枝花市主要景区语言景观状况进行了考察,攀枝花市主要景区语言景观体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