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江河段洪水位受洞庭湖出流顶托的影响,研究顶托影响的幅度和范围有助于深入认识长江干流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基于实测水文资料设计了长江干流与洞庭湖不同的洪水遭遇组合,通过建立长江干流宜昌—大通的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洪水遭遇组合下洞庭湖出流对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壅高幅度及壅高影响范围。结果表明:荆江河段洪水位顶托壅高幅度与城陵矶出流强度呈正相关,顶托影响随着上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荆江河段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大渡河流域水文预报水平,基于2019~2022年5~10月大渡河流域气象观测降水量和多源融合实况降水分析产品ART_1KM,采用相关分析、晴雨预报正确率、TS评分等方法评估了该降水产品在大渡河流域的适用性,并采用2020年8月14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强降雨事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ART_1KM在大渡河流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平均值误差为-0.54~-0.13
摘要:为解决大型窄深引水渠道引水流量实时精准监测的问题,以清泉沟水文站和陶岔水文站为例,从测验渠段选择、仪器选型、模型率定等方面分析了水平式ADCP和超声波时差法流量计在线监测技术在大型窄深引水渠道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清泉沟站水平式ADCP流量比测系统误差为0.3%,随机不确定度为7%;陶岔站超声波时差法流量计流量比测系统误差为-0.2%,随机不确定度为2.6%,两项在线监测技术成果可靠,精度满
摘要:为研究宜昌地区寒潮雨雪天气过程的发展,探讨新型观测资料在降水相态监测和预报中的作用,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和EC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1月13日寒潮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中,700 hPa西南急流的发展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向北推进是降雪的重要水汽和动力因素,850 hPa以下冷垫的形成是1月14日产生雨雪相态转化的关键;双偏振雷达的相关系数产品(CC)和粒子分类产品(HCL)
摘要:为探究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站址的差异,根据五峰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站2018~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 min平均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差值平均差、差值标准差、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新旧站气象要素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五峰国家基本气象站新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高于旧站;平均相对湿度大于旧站;平均风速略小于旧站,且风向一致性较差;年降
摘要:为及时了解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气候状况及变化特点,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利用长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对2022年长阳县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长阳县气候年景等级为差,年平均气温17.5 ℃,排1959年建站以来第1位;前冬暖、后冬冷,春夏秋三季持续气温偏高,盛夏高温,多站破纪录。年降水量1 233.1 mm,比历年平均略偏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春季和夏
摘要:为探究枝江市高温天气气候变化特征,根据枝江市1965~2022年逐日最高气温和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枝江市高温日数、极端高温和热积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并讨论了盛夏期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 a 枝江市夏季高温日数、极端高温和热积温均呈现出“V”字形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
摘要: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见期短、预报难度大,重庆市按照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要求,以延长中小河流洪水预见期为重点,完善了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工作机制,提出涨水风险预警概念,建立了中小河流涨水风险等级和阈值标准,将洪水预警预见期从原来的1~6 h提前至24 h以上,突破了中小河流洪水预见期短、防御难度大的限制,实现了确定性洪水预报向涨水风险预警的转变,并将该工作机制成功应用于202
摘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谷幅变形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对谷幅的概念、监测技术、国内外发展应用状况、自动化监测研究等进行了总结。结合当前谷幅变形监测技术发展和研究情况、存在的不足、新技术应用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谷幅监测在气象改正、数据处理、资源投入、仪器检定、自动化系统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谷幅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研究及应用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谷幅自动化监测应用日益广泛,研
摘要:针对合成孔径声呐高频和低频数据在浅地层中掩埋和半掩埋物探测任务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结合多尺度分析和稀疏表示的合成孔径声呐高频和低频图像CVT-SR融合方法。将两张合成孔径声呐高频和低频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各自的低频系数和高频系数;按照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融合方法,对低频系数进行融合处理,得到低频融合系数;利用比较各层高频系数绝对值的方式对高频系数进行融合处理,得到高频融合系数。最后将高
摘要:为提高在复杂水环境下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的准确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病险堤坝管涌渗漏查险需求,从深入剖析拟流场法的场强值空间XYZ三个分量(简称三分量)特征入手,分析不同管涌渗漏水域对场强值的影响,采用三分量合成总场强值的方法,消除了探头姿态变化对场强值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拟流场法的堤坝管涌三分量渗漏检测的仪器。仪器应用测试结果表明:在稳定场情况下,连续缓慢旋转探头,三分量总场强值基本保持稳定,
摘要:为科学开展沿海地区多约束条件下排水口门工程规模论证,以浦东新区北横河及其配套泵闸工程为例,基于平原地区数字河网水动力模型,以水闸最大过闸流量作为关键分析指标,评估排水效益变化趋势。基于固定河道断面和排涝泵站规模,分析24 h总排水量、代表断面流速等,综合考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选址用地条件、对河势和外侧航道的影响以及泵闸工程设计,对不同规模的设计方案进行比选。结果表明:外延伸段河道河口宽1
摘要:为了研究邻洞爆破下软弱夹层对压气储能洞库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弹塑性损伤理论框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仿真,将储气过程视为静态过程,考虑了岩石的塑性变形机制和刚度退化,通过对等效塑性应变表征岩石损伤变量的演化研究,分析夹层厚度、倾角和位置对内衬洞室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靠近夹层部分的衬砌塑性应变增量增加,且最靠近夹层处受夹层影响最大。② 夹层倾
摘要:为了探究基坑开挖施工对地下连续墙的作用机理,以杭州市富阳区一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沿墙体周边开展了相关监测工作。系统地研究了土体测斜水平位移曲线、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分布、地下连续墙拐角中心侧移图、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与基坑开挖深度关系,并运用Gauss分布函数得到了围护结构变形发展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变形符合规律,TRD地连墙具有较好的变形协调能力;墙体变形与基坑空间变形规律一致;模
摘要:水库清淤可以恢复水库原有的蓄水能力,清淤后若淤积物处理不当,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为研究水库淤积物的资源化利用,以陆水水库为例,对陆水水库进行定点取样,并对样品进行现场和室内实验室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规范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库湖心底取样S1~S10的各种重金属含量均小于建设用地(第二类用地)风险管制值和农用地(水田)风险管
摘要:为研究引江补汉工程岩石磨耗性与岩石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通过收集整理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获得的部分岩石磨耗性指数(CAI)及其相应矿物成分测试数据,进行岩石等效石英含量Qe及其与岩石磨耗性CAI值的相关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收集的数据中,侵入岩和片麻岩岩石磨耗性和等效石英含量相对较高,对TBM刀具磨损影响较大,碳酸盐岩相对较低;侵入岩和片麻岩的岩石磨耗性CAI值具有随等效石英含量Qe的增加而增
摘要:为解决平原河网地区河渠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等生态环境问题,以汉川市幸福渠小流域为例,研究总结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提出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将小流域划分为人居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水系生态修复区,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多部门协同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水系景观保护与修复、污水及垃圾处理、乡村绿化美化、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及生态产业推广等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河湖岸线“四乱”识别效率和精度,首先,建立了海量样本的空天地河湖岸线“四乱”识别库;其次,基于深度学习目标识别理论,采用以“YOLOv5”为代表的“one-stage”模型架构构建了多源多时相河湖岸线“四乱”行为智能识别模型;最后,采用分布式架构训练模型对该模型超参数进行调整优化。选取长江(武汉段)和汉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该模型与SVM,Faster_RCNN,Mask_RCNN
摘要:涉河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存在数据更新滞后和共享不方便的问题,为了及时掌握涉河建设项目的建设现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探索了内业外业在线协同工作的模式,按照数据收集、内业解译研判、外业复核、成果整理的建设思路,研发了涉河建设项目在线调查平台,并在三峡库区涉河建设项目调查中得到应用,最终形成了一套包括1 425个涉河建设项目的台账数据。结果表明:该平台实现了涉河建设项目的
摘要:为实现长江大保护工程项目现场质量安全高效监管,在分析长江大保护工程项目工地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入了视频AI分析、边缘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面向长江大保护工程施工过程监管的智慧工地系统。基于视频AI分析技术,解决了工地人员姿态识别、安全防护用品不规范佩戴识别、施工现场危险区域自动检测(包括基坑、井、陡坡、沟槽)等问题,提升了大范围线性工地安全监管的效率;通过物联网技术,成功实现了海量智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