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和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多地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创造了高产典型,预示着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本文结合相关项目实施的工作积累与调研,提出了黄土高原五大后备粮仓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从单产提升、技术创新、总产增加等方面分析了黄土粮仓产量“倍增"潜力及科技支撑;明确了坚持抗旱节水优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坚持蓄水保水工程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等粮仓建设思路;建议编制国家黄土粮仓建设规划、打造“百万亩"抗旱节水增粮高产带、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及引水工程建设等,以支撑黄土高原后备粮仓建设。
摘要: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点综述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改善光、水、养分等利用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机理,解析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优化作物品种、养分管理、空间布局、种植密度等农艺调控措施来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合理构建适宜我国旱地农田的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摘要:陇南市作为甘肃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域,保存了具有独特遗传多样性的玉米地方品种,但近10a已有部分品种发生遗传异化或丢失,当前玉米地方品种面临严重的保存危机。为保障甘肃省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乃至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开展陇南玉米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的针对性研究。通过综述陇南玉米地方品种分布及特点、商业玉米品种推广种植布局演变情况、玉米地方品种种植现状以及陇南玉米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情况等等,提出了构建多层级保种体系、区域适应性种质创新、陇南传统保种体系优化、种质资源共享创新等陇南玉米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的建议。
摘要:探究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硒积累的影响,为陇东旱塬区富硒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先玉1483为试验材料,设置120、240、360、 720kg/hm2 不同梯度有机硒生物肥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生物肥显著影响玉米生物产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喷施有机硒生物肥240kg/hm2 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喷施清水对照提高了 17.68% 、 5.55% 。玉米籽粒、秸秆硒含量均随有机硒生物肥喷施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较喷施清水对照提高0.28\~1.49、5.86\~22.31倍。综上,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的产量和籽粒、秸秆硒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尤以喷施有机硒生物肥240kg/hm2 时效果最佳。
摘要:通过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氮肥运筹试验,为沿黄灌区制种玉米的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氮量为 225kg/hm2 条件下,以农户常规施肥(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 30%:0:30% 30%:10% )为对照,设置了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分别为 15%:15%:30%:20%:20% 、0:30%:30%:20%:20%= ! 0:0:50%:30%:20% 等3个处理,对制种玉米播前、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和收获期土壤 0~100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和种子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比例为 0:30%:30%:20%:20%:20% 处理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显著提高 57.92% 、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 58.15% 。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茎粗、穗长等性状无显著差异;较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抽雄期 0~20cm 土层硝态氮含量提高了 74.77% ,而 60~100cm 土层显著降低了 66.65%~81.81% ,显著降低氮素淋溶风险。因此,在沿黄灌区,将氮肥后移至拔节期,即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0:30%:30%:20%:20% 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本结果可为该地区制种玉米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探讨浅埋滴灌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实现河西灌区玉米的提质增产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试验研究了浅埋滴灌和覆膜大水漫灌2个处理对春玉米品种金庆707生育期、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膜大水漫灌相比,浅埋滴灌出苗晚3d,生育期延长5d;干物质积累量提高 3.97% ;株高降低 5.28% ,茎粗增加 5.36% ,可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且浅埋滴灌较覆膜大水漫灌玉米产量提高 9.25% ,百粒重高 2.3g ,经济效益提高3540元 /hm2 ,说明在实际生产当中,浅埋滴灌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节水效果更显著。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旱作区玉米生产的地膜种类,研究了全生物降解地膜、渗水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地膜对饲用玉米生长和产量、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及地膜残留状况。结果表明,与普通PE地膜相比,全生物降解地膜、渗水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分别在覆膜后25、35d开始裂缝进入诱导期(裂缝 <1cm ,在78、82d进入破裂期(裂缝 >3cm ),在148、156d进入崩解期(裂缝 >5cm )。与对照普通PE地膜相比较,全生物降解地膜、渗水型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处理的玉米出苗期、拔节期有所延迟,而大喇叭口期、抽雄期、蜡熟初期有所提前;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在大喇叭口期下降 11.66% 、 5.61% ,乳熟期下降 19.52% 、 7.14% ;土壤温度在玉米生育前期(苗期至拔节期)下降不明显,后期(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下降幅度稍大;玉米鲜秸秆产量分别显著下降12.39% 、 13.34%(P<0.05 ;地膜投入分别提高 100% 、 125% ,毛利润分别下降 10.60% 、 12.51% ,地膜残留量分别下降 58.33% 、 33.33% 。综合考虑认为,全生物降解地膜、渗水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干旱的雨养农业区对饲用玉米生物产量有一定影响,加之全生物降解地膜、渗水型全生物降解地膜价格偏高,使得种植饲用玉米毛利润减少,但由于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膜残留量较普通PE地膜显著下降,有利于饲用玉米产业乃至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摘要:倒伏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喷施化学调节物质可有效提升玉米茎秆机械强度,预防倒伏现象的发生。为明确不同时期化控对玉米茎秆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MC670、登海6182个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于不同的生育期(5展叶、6展叶、8展叶、10展叶、12展叶、15展叶、抽雄期)进行化控处理,通过调查植株节间形态及机械强度、节间碳水化合物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研究化控时期对玉米茎秆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MC670在6展叶化控处理下平均节间穿刺强度较对照不使用化控剂提高 10.8% ,基部节间(1\~6)节直径增加 6.1% ,上、中、下部节间干重分别增加 5.4% 、 18.9% 、 19.0%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 12.5% 、 14.8% 、 5.4% 。登海618在8展叶化控处理下基部(1\~5节)平均节间穿刺强度较对照不使用化控剂提高 16.6% ,中部节间直径增加 14.6% ,下、中部节间长度分别缩短 11.9% 、 2.0% ,中、上部节间干重分别增加 33.1% 、 45.0% 。15展叶化控处理下2品种产量较对照不使用化控剂提高 5.5%~11.2% ,有效穗数与对照不使用化控剂无显著差异,但穗粒数及百粒重均较高。
摘要:为推动甘肃省玉米生产发展,结合生产上的需求,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优异基因聚合育种,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好的玉米新品种陇单 336 玉米新品种陇单336是以BSK卡570为母本、BSKZ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种,2014—2015年在甘肃多地进行品比试验,陇单3362a32点平均折合产量10080.0kg/hm2 ,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 8.8% ,增产点率 100% 。在2020年北方早熟春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陇单336平均折合产量 11172.0kg/hm2 ,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 349.5kg/hm2 ,增产率 3.2% 。陇单336生育期平均为 125.9d ,株高 272.5cm ,穗位高 102.5cm ,穗长 18.5~19.2cm ,穗行数15.0\~18.0行,穗粗 4.8~5.2cm ,千粒重 372g ,出籽率 84.3% 。适宜在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吉林、河北和山西等早熟春玉米区种植。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全球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提升作物抗盐性是开发盐渍土资源的关键。氯化胆碱作为低毒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缓解植物盐胁迫,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在盐渍化土壤中的生长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综合生理指标测定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探究喷施氯化胆碱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喷施氯化胆碱能有效增加玉米根系长度,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增强氮素吸收能力;同时促进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降低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另外还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从多维度缓解盐胁迫损伤。该研究为盐渍土区域玉米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增强幼苗抗逆性并培育玉米壮苗提供参考。
摘要: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 长农 CN15)、玉米 陇中黄601( LZH601)、玉米 陇豆78-1 LD78-1)、玉米 Williams82 Williams82)、玉米 (陇豆 78-1+ Williams82,M|2SM)和玉米|(长农 15+ 陇中黄 601+ 陇豆 78-1+ Williams82, 4SM),研究不同间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净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 LZH601、 LD78-1体系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体系;M LZH601体系玉米产量与 CN15体系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间作大豆和间作玉米对间作混合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7.33% 、 92.67% 。各间作体系2a平均净效应值均大于0,其中 M∥ LZH601体系净效应最高,为 3768.0kg/hm2 M/Williams82、M 2SM、M 4SM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小于0,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均为0; CN15、M LD78-1、M LZH601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大于0,选择效应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 66.9% 、 65.3% 、 71.1% 。综上,玉米 大豆间作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贡献,生物多样性效应以选择效应为主,M 体系可保证大豆和玉米产量稳定,大豆品种混合后与玉米间作不利于间作产量优势发挥。
摘要: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通过不同品种玉米间作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在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进行了试验示范,试验品种为在白银地区广泛推广的金穗1915、登海605、先玉1225,通过3个品种 2:2:2 间作、 1:1:1 间作和单种,比较不同品种玉米间作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穗1915和先玉1225两个品种 2:2:2 间作后产量比单种分别高 14.54% 、 11.22% ,但是登海605在2:2:2、1:1:1间作后产量反而比单种降低 9.51% 、 16.79% ,这可能是由于登海605生育期较短导致的。 2:2:2 间作模式下群体冠层结构分布更加合理,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3个品种玉米植株的生长。因此,当通过不同玉米品种间作提高产量时,宜选择生育期一致的玉米品种按照 2:2:2 模式种植。
摘要:氨氧化作为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在土壤氮素转化、作物氮素利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可为秸秆高效还田、减少化肥投入的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设置了秸秆不还田且不施N (S0) 、秸秆半量 还田且不施N( ΔS1/2 、秸秆全量( 15.0t/hm2 还田且不施N(Si)、无秸秆还田配施 N200kg/hm2(S0N) 、秸秆半量( 7.5t/hm2. 还田配施 N200kg/hm2 0 ΔS1/2N )、秸秆全量( 15.0t/hm2 还田配施 N200kg/hm2(S1N) 等6个处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和N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土壤氮素含量以及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无秸秆还田有所降低,产量降低主要与穗粒数减少有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氮素含量。同时可看出,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AOA-amoA基因拷贝数和群落Shannon指数,但会降低AOB群落Shannon指数;施氮则提高了AOB-amoA基因丰度,且增加了以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为代表的氨氧化细菌相对丰度;其中AOB-amoA基因拷贝数与玉米产量相关程度最高( r=0.55 , P<0.05 )。综上认为,AOA和AOB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秸秆和氮肥响应方式不同,二者配合显著增加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有利于玉米产量提高。
摘要:为了探究平凉地区玉米产量提升最适种植密度和有机肥施肥量,以种植密度和有机肥施肥量为参试因子,以不同种植密度(67500、75000、82500、90000、97500株 .hm2 )为主区处理、不同有机肥施肥量(67500、8 32500,97500kg/hm2) 为副区处理,设置二因素裂区试验,以探究种植密度与有机肥互作效应对玉米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有机肥互作主要通过增加穗数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有机肥配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97500株 /hm2 、施有机肥 97500kg/hm2 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 17998.0kg/hm2 ;经济效益最好,总收益和净收益最大,为4.68万元/hm2和1.24万元/hm2。
摘要:为寻求通过改善土壤条件达到控制线虫数量的方法,从2022年5月5日开始在临洮县14个不同玉米种植区域每隔 30d 分别测定玉米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线虫数量,分析了土壤线虫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区域玉米根际土壤中线虫数量随玉米生育期进程而显著升高;各样地土壤养分差异显著,土壤中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线虫数量表现出一定非线性相关性。综合考虑,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养分的含量控制线虫数量,即土壤中有效磷低于 40mg/kg ,有效钾的含量低于 200mg/kg ,并适量增施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