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管理学的维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的演化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梳理与分析,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功能,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融合监督治理与价值创造的管理活动。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和价值链特征,构建聚焦项目生命周期和六维支持性活动的价值链审计框架体系,实现风险控制与价值增值的统一。针对现阶段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审计组织模式不适应全面覆盖需求、项目盈亏界定标准模糊、供应链体系缺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ESG信息质量,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之一。选取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ESG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ESG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当企业金融化程度较高时,这种作用会被抑制;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增强ESG信息前瞻性,进而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
【摘 要】 如何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实体企业,那产融资本结合能否助力产业发展?文章基于A股2011—2022年新能源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股权型产融结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融结合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持股比例在20%以上才能发挥协同效应,但当前新能源企业产融结合程度较低,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作用机制显示,产
【摘 要】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关乎经济稳增长大局,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导向的主题之一。在经济增长放缓、政策紧缩的市场环境下,股市下行加剧了质押股票的平仓压力,而平仓风险与股价下跌之间的负反馈作用也明显加剧。近年来,受股市下行、金融去杠杆政策逐步实施等因素影响,股权质押潜在风险逐渐暴露并引起市场关注。文章基于股权质押压力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
【摘 要】 文章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9—2022年的数据,考察ESG表现与企业风险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供应链集中度在二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企业风险,供应链集中度在ESG表现与企业风险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滞后一期、替换变量测量方法进行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成熟期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强的企业,成长期企业、行业
【摘 要】 以2014—2021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产权制度层面政治关联的视角,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民营企业中引入的国有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在充分考虑降低回归模型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将基于政治背景的高管政治关联作为控制变量、税收负担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相关实证检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得出结论:民营企业中引入的国有资本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和显著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且税收
【摘 要】 科技和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文章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的设立作为政策冲击,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及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全样本及PSM样本下,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会促进企业创新,同时减少了现金股利分配;并且,科技金融政策对股利分配的抑制效应与创新激励效应相关,这意味着股利抑制是技术创新的潜在后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
【摘 要】 以2013—2022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借助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供应链金融运用情况,实证检验供应链金融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假设,验证发展供应链金融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供应链集中度、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并且发现企业战略激进度能强化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资本密集型、高经济增长省份以及自身融资成本较高、规模较小、供应链更透明的企业,供应链
【摘 要】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投资面临高成本与融资约束的挑战。文章基于2010—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数据,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从关系型债务与稳定型股权双路径视角,系统考察耐心资本对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耐心资本通过双路径促进绿色投资,关系型债务具有普惠性,而稳定型股权则需依赖治理完善或政府隐性担保。异质性分析发现:产权性质上,关系型债务对国企与非国企均有效,但稳定型股权在非国企中
【摘 要】 厘清绿色金融政策的经济后果及其机理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信贷政策在促进公司绿色投资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是否会导致更高的违约风险是一个有待实证检验的问题。文章以2012年我国《绿色信贷指引》发布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指引》的实施显著提高重污染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该结果经过系列
【摘 要】 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突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对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作用路径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本升级提升企业劳
【摘 要】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基于PDCA循环理论,系统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事前评估不充分、事中监控不到位、事后评价不精准等问题,创新性提出了流程、机制重塑及资源重构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运用PDCA循环理论重塑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实现绩效理念在预算工作中全程贯穿,同时重构项
【摘 要】 企业ESG实践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但一部分企业ESG评级出现了分歧现象,导致其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企业是否会通过对纳税遵从的程度来解决这一困境。基于此,文章以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纳税遵从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越大,企业的纳税遵从度越低;机制检验表明:ESG评级分歧通过融资约束作用路径降低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两者的关系在非国有企业
【摘 要】 为系统把握政府创新补助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逻辑,文章以政府创新补助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视角,基于“六何”分析框架,遵循“何谓”“为何”“何时”“何人”“何地”“如何”的逻辑脉络,系统梳理近十年重要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状况。“何谓”阐明了政府创新补助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政策工具性质和目标;“为何”探讨了政府实施创新补助的动机和意义;“何时”关注政府在创新生命周
【摘 要】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下,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审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文章基于既有研究文献,首先就新质生产力与审计数字化的内涵、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展开论述;其次运用系统论分析新质生产力促进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过程,并基于“数据处理→信息转化→知识提升→数字应用”逻辑,分析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驱动机理;最后从总体规划、数据协同、平台建设、技术
【摘 要】 分析师盈余预测时的乐观程度会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文章选取2015—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师乐观偏差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雇用了在盈余预测时具有乐观倾向分析师的公司在审计时往往仅需支付较少的费用,但同时会面临更高的风险,即会增大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此外,当公司实施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时,这种由分析师乐观偏差导致的低审计费用和高非标审计意见风
【摘 要】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文章阐述了企业绿色生产力的概念,构建了蕴含“绿色文化—绿色创新—绿色转型”的三维绿色生产力指标体系,并选取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其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环境审计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生产力,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环境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但也可能诱发企业策略性“漂绿”行为,两者共同影响企业绿色生
【摘 要】 组织文化审计是未来内部审计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一,西方审计范式在中国企业的文化治理中存在适配性困境,构建中国自主文化审计体系必须植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经史文本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文本解构与“正邪两赋”哲学相融合,融入太极元素,提出“文化资本-组织熵增的对立价值观”传统文化审计模型,剖析文化资本的耗散机制,绘制文化轮廓图,从而指导组织文化的诊断与变革。研究以中
【摘 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成为重构价值管理体系的战略突破口。本研究探讨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数据应用滞后、业财协同低效、生态匹配失衡等核心痛点,基于A集团企业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财务数智化转型创新案例,通过构建“数据治理-规则学习-流程再造”协同演进路径,深度融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与动态知识图谱技术,突破结构化数据解析与业务语义理解的融合瓶颈。该案例创新了业财融合服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