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23年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揭示,对国有企业、碳排放重点行业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积极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内部控制和增强管理层绿色认知三条路径助力企业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经济后
【摘 要】 随着国际对全球气候问题关注度的日益上升,碳风险成为影响企业融资和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欧盟碳关税政策提出的背景下研究探讨碳风险上升对企业杠杆和杠杆操纵的影响能够加强我国市场参与者对欧盟碳关税机制的了解,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欧盟碳关税政策的提出作为外生事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风险上升对企业杠杆水平和杠杆
【摘 要】 文章基于A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定期报告数据,研究了数据资产“首次”入表的上市公司特征及其市场效应。经特征分析后发现,入表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司性质分布均匀,沪市主板入表居多,多计入无形资产或开发支出科目,数据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民营公司、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实证分析后发现,数据资产“首次”入表的公司具有显著的正
【摘 要】 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保护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U”型影响,并且这种协同效应在空间上对周边区域的新质生产力产生了倒“U”型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通便利程度在该过程
【摘 要】 实现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资源。新质生产力以其绿色、智能、可持续的鲜明特性,与生态会计倡导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探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驱动生态会计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会计的绿色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会计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在通过技术革新、资源重置、产业融合和信息共享推进生态会计的转型升级、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理念植入,提高生态数据质量,
【摘 要】 文章基于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识别企业年报中“生态”和“环境”的相关词汇频率来衡量企业高管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探讨高管环境注意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环境注意力能够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高管环境注意力通过提高绿色创新能力与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ESG表现提升;异质性检验
【摘 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广泛关注企业的ESG表现。文章基于2015—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连锁股东与媒体关注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对企业ESG表现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媒体关注对连锁股东与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具有强化作用。机制检验显示,连锁股东通过发挥监督效应、缓解融资约束及提升高管薪酬对企业ESG表现施加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政
【摘 要】 在国家政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文章以淮河能源为例,深入剖析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发挥不充分、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数智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并探索淮河能源数智化赋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其他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提供参考。淮河能源以财务共享为基础,打通内外部数据通道,强化数据治理,利用数据算法模型,实现数据驱动决策,释放业财
【摘 要】 增值税发挥税收中性特点的重要前提是有畅通的返还链条,文章从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角度出发,基于2013—2021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这一促进作用在高融资约束、高社会责任和制造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优化人力资本升级和促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创新,
【摘 要】 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关注企业的创新战略有助于打开创新过程的“黑箱”,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的领先型创新战略如何影响税收行为。结果表明,领先型创新战略降低了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并且在创新领域分散时,这一效应更强烈。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债务融资成本和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上
【摘 要】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税收征管数字化成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有效手段,对“分好蛋糕”、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借助金税三期工程试点政策,基于2011—2022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税收征管数字化、劳动收入份额与企业共同富裕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税收征管数字化可正向推动企业共同富裕,且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国有企业共同富裕的正向激励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及业财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文章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介绍了该企业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中,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理念融合、
【摘 要】 在当前财政紧平衡背景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2000—2024年间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相关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展现该领域研究的动态、热点及演进历程。研究发现: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增长和平稳发展三个重要阶段,研究内容围绕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价
【摘 要】 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成因及应对措施,并基于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带来的会计核算及报表变化,从收入端、支出端、结余端和资金端等关键维度构建了一套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和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同时探讨了该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有助于高校识别单位实际财务状况。研究对高校财务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高校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指标;
【摘 要】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化从源头上取决于高校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国家相关政策均要求科学配置高校固定资产,学术界也对科学配置高校固定资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加强全流程高校固定资产高效化配置管理,不仅需要厘清全流程高校固定资产高效化配置的要点,而且要通过建立高校固定资产配置机制、推进固定资产管理迈向治理、系统体现资产配置的科学性、资产配置要充分体现共享性、构建固定资产配置
【摘 要】 作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工厂”认定改善了企业的内部治理和运营效率,进而对审计效率产生影响。文章以2014—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工厂”认定对审计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工厂”认定能够显著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延迟。异质性分析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产权性质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机制检验显示,“绿色工厂”
【摘 要】 针对党政机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中暴露的预算软约束等“老问题新变异”,文章采用政策文本分析与实务框架构建结合的方法,深度解析2025年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阐释该条例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内控为基石、监督为保障的系统治理逻辑。指出该条例通过精准识别风险域、聚焦五大领域、锁定“无实质内容活动”等风险点,构建了“预算控规模→审批控源头→流程控路径→实体控对
【摘 要】 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协同,实现它们在功能上的有效衔接和互补,是构建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起点与重要抓手。通过对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在领导主体与目标、监督客体与内容、监督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两者协同具有内在逻辑契合性,进而指出当前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协同在信息共享、成果运
【摘 要】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组织治理的第三道风险防线,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予内部审计新要求、新形势、新动能,但在实践中存在内部审计标准化程度不够、审计结果运用不足、审计工具方法落后等问题。而研究型审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相同的原动力、目标和结果,也是未来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新质生产力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影响,在三大创
蔡春同志1988—1991年在天津财经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会计审计大师李宝震教授,是我国本土培养的最早毕业的审计方向博士之一。我有幸成为蔡春同志博士论文的评审人之一,见证了他从博士生到博士再到著名学者的嬗变。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审计理论结构研究》,1994年和2001年先后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重大深远,因此获得我国审计学术领域“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第一人”的赞誉。1988年至今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