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中提到了“有用”与“无用”,《五石之瓠》中居然出现了一只容量大得惊人的葫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如《道德经》中的“动”与“静”、“虚”与“实”,如庄子寓言中的“大”和“小”等。本期,让我们共同走近庄子,一起看看庄子是如何看待“小”与“大”的呢?他的寓言有哪些艺术特点?他的散文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散文《逍遥游》。在文中,庄子通过举宋人有“不龟手之药”,用法不同而结果不同的故事来告诉惠子:不是事物大而无用,而是你不能善用。庄子散文中,大的事物比比皆是,它们往往大得离谱,大得惊人,那么—— 庄子推崇“大”吗? 《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讲述了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化为鹏后飞去南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波涛有三千里(“水击三千里”),它乘着旋风要到九万里的高空(
1 奇幻诡谲的想象 庄子的寓言充满了奇幻和夸张的想象,常常将自然界中的事物赋予人性,或者将人性描绘得超乎寻常。如《逍遥游》中,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翅膀像遮天蔽日的云彩,这样的想象既奇幻又夸张,展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 2 细腻逼真的描写 庄子在描写具体形象时,常常采用细腻逼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如《齐物论》中对风的描写,时而细致刻画,时而夸张虚拟,真实与虚构交
庄子的三棵树来自庄子寓言,代表了庄子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 大而无用的“樗” 一棵生长在道路旁的樗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木匠取材的标准。庄子以为,这样的树看似无用,但如果栽种在旷野中,便可逍遥自在,无需担心被砍伐,能够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 无用之用的“栎” 一个木匠在齐国看到一棵长在土地庙旁的大栎树,认为它毫无用处,因为它既不适合做船、棺材、器皿,也不适合做屋门或屋柱。
道家思想自从产生以后,影响就不断扩大。即便在后世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年代里,道家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它对待问题的辩证态度,是中国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思想源头,直到今天,也意义深远。比如,道家思想中对有用与无用的辩证观点,就为人们不断提及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品读1 人的社会无不讲求“有用”,因为它代表能力与希望,可以让人在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然而,庄子却告诉我们,天生之物皆
[课内巩固] 阅读《〈老子〉四章》,完成1~4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泮:分离 C.其安易持 安:安稳的时候 D.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B.文章指出,人们常犯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读来慷慨激昂的话语,也成为了敬告同辈的青年一生奋斗的写照。 当年的润之先生,只是湖南师范的一名普通学生,因参加反封建运动而被逐出校门。他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时胸怀大志,虚心学习,然而那些高层知识分子却不屑与他结交,认为他只是乡巴佬。那时没有人相信,他能为这个饱受蹂躏、山河破碎的国家带来什么改变。他从风雨中走
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伫飞天之楫。而人之进步,国之富强,正如运海乘流,跨越汪洋。唯有言行合一,择心之所向,乘吾之信仰,以不灭誓言,方能远赴星海,开启未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古时,作为学者,对待既定的事务需展现出一百分的热忱,将想法思考以具象的手法展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所获得的成效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见解。今日,我们莘莘学子,
1.B(敏:勤勉。) 2.A(例句与A项中的“而”均表并列关系。B项表假设关系,如果。C项表顺承关系,就。D项表顺承关系,才。) 3.C(“具备智、礼、勇这三种品质”不正确,应为“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 4.(1)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然后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2)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