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寓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深奥难解的道理融入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以浅显易懂且生动有趣的方式来阐明,使之易于理解和接受。寓言的本质便是打比方,善用隐喻促进创作者与读者的交际。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研究框架,以《韩非子》寓言为研究文本,选取其中典型的寓言故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重构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并从认知层面对该过程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概念整合理论有着其他理论无法与之相较的强
【摘要】夏目漱石在《旅宿》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浪漫的艺术世界,他称之为“非人情”世界。这样的“非人情”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对治的,以弥补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堪;同时“非人情”的世界又是不离现实世界而独存的,它就是现实世界本身,需要人们以自己的“艺术的心”来发现它。因此“非人情”最初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得出的,最终的指向却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化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夏目漱石;丰子恺;非人情 【中图分类号】I
【摘要】在朗吉努斯-伯克-康德一脉的经典崇高论的影响下,对壮美自然的钦佩之情;对恐怖和痛感引起的审美体验的崇高审美范式无一不是对巍峨、巨大的事物产生的激情审美;康德式的崇高体验伴随着审美主体的理性升腾。在这些经典崇高理论之下,优美与崇高形成了二元对立,在与优美这个审美范畴的对比下,崇高审美得以构建。女性审美体验被排除在崇高审美之外。在《李尔王》中,考狄利娅在面对父亲的提问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
【摘要】长篇小说《象牙戒指》作为庐隐的代表作之一,颇有再解读之必要。“恋爱自由”的思潮促使新青年沁珠、伍念秋、曹子卿等谈论恋爱,投身爱河。然而在恋爱交往的过程中,青年男女却渐入情感迷途。男子“已婚寻爱”的情爱模式导致家中妻子与新恋对象同时陷入困境,女性“游戏人间”的情感态度造成不可挽回悲剧的同时,也使得自身深陷情感旋涡。当启蒙话语逐渐褪去幻梦的色彩,张沁珠最终决定超拔于既往的情感困局,从“小我”走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天堂》描写了鲁比镇的兴衰,而鲁比镇的衰微其实是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因交流与归属感缺失而面临危机的写照。本文运用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特别是共同体与人际交流理论,揭示莫里森《天堂》中非裔命运共同体兴衰的内在成因,借此思考种族政治影响之下美国非裔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天堂》;种族制度;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
【摘要】《夏日》发表于2006年,是库切“自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主要从五位库切曾经的熟人,尤其是几位与之相关的女性的视角描绘了约翰·库切本人,以及他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活。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旨在探讨男性对于自然及女性的双重统治,以及女性对于父权社会种种压迫所做的反抗及斗争,同时进一步挖掘书中所呈现的男性、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获得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理想关系的思考。 【关键
【摘要】作为澳大利亚后殖民土著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心中的明天》刻画了在“白澳政策”的影响下原住民的后代如何发展与传承土著文化。作者吉姆·斯科特的混血儿身份使他能够检视土著人生存境遇的同时批判白人殖民者,通过书写后记忆及其与现实的互动,为土著群体发声,重建被优越的白人种族瓦解的原住民身份,与官方的白人至上形成了对抗。同时该作品提供了土著人民如何落叶归根的策略,是跨文化的最佳典范,在经典土著文学的基
【摘要】本文沿着人物、意象和象征三个层层递进的维度,对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切文古尔镇》中的孤独主题书写进行整体分析,以期对文本中这一主题的建构方式及其意义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依照在孤独面对的不同态度和行动,本文将人物分为主动的求索者、被动的流浪者和坚强的承受者三类,在逐个讨论中勾勒出人物心灵中对爱与事业、爱情与同志情谊的艰难抉择与取舍,进而从意象运用的层面分析文本中的白天意象群与黑夜意象群,阐述孤独
【摘要】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题画诗,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是题画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苏轼在题画诗中阐释了自己的绘画理论,展示出精妙的写作技巧。阅读苏轼的题画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还可以看到苏轼题画诗中的生命意识:诗人对时间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超脱以及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毕飞宇步入文坛以来一直被归入先锋小说作家、新生代作家等脉流,直至《哺乳期的女人》于1996年在《作家》杂志发表,毕飞宇开始贴近现实。在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熔铸其中,对“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倾注思考、对世纪末城乡冲突下的人、对21世纪以来的巨变给予关注。在三十余年的创作中,毕飞宇笔下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文革”期间的下乡知青、进城谋生的青年男女、刑满释放的劳改
【摘要】曹丕是建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之一,钟嵘在《诗品》里评价曹丕的诗歌“率皆鄙直如偶语”,奠定了学界对曹丕诗歌特色评价的基调。但是仔细阅读曹丕的诗歌,可以发现曹丕的诗歌语言虽然质朴,却又深婉清丽,感于幽微而发之深情,以一种节制的情感和理性的情思感染人心,故曹丕的诗歌同时蕴含“感发”与“理性”的双重特点,使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感受到韵味悠长,回味无穷。 【关键词】曹丕;诗歌;感发;理性 【中图分类
【摘要】在视觉化时代语境下,大众更倾向于享受视觉官能的快乐,纯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愈发失去吸引力。图像是时代的主流符号,或对文学作品具有引流作用。以文学母本为题材的插图、连环画等图像艺术,既具备审美性,又融入了绘制者对原作的理解与阐释,引导读者走进文学作品,使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始终处于被阅读、被喜爱的状态,保持作品的生命力。 【关键词】图像阐释;意义创构;文学接受;有效性;生命力 【中图
【摘要】“21世纪东北小说”是指由自幼生长于东北且对东北地域文明有独到认识的作家,自21世纪以来创作的体现东北时代变迁、反映东北风貌的作品。作为东北工业转型的亲历者,哈尔滨作家梁晓声,辽宁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在小说《人世间》等作品中再现了东北工业化进程,让东北工业化叙事的审美范式成为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面对工业转型的阵痛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空间危机,梁晓声等人用“老宅”意象凝聚时代印记,通过描摹
【摘要】作为闺阁女子的日常配饰,团扇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班婕妤作《怨歌行》后,团扇可见于各个朝代女性作家的诗词作品中。与男性作家相比,女性作家的团扇诗词数量虽少,但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而丰富,是了解几千年来闺阁女性情感和生活的重要途径。因而,团扇不仅是文学作品中见弃妇女的象征或“悲情”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具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的文化符号,它与女性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她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也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孟子面对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民本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的理念。孟子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对其民本思想进行了阐述,使其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君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
【摘要】明代溺女现象几乎相伴始终,政府通过刑罚、教化、经济补助三种措施以实施禁令以图遏制溺女现象。由于禁令刑罚措施中乡土社会人情的因素,朝廷对溺女罪的表达重于实际因素导致监察途径不可靠性,以及经济补助措施中政策的不稳定性,都决定了溺女禁令难以长久奏效,也不能遏制明代溺女之风。 【关键词】明代;溺女;禁令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庄子·逍遥游》“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的“息”字,历来有两种讲法。本文对比诸家之说,并通过文意、语法等多方面的探讨,得出“息”字当作“风”解的结论,并对“六月息”是什么进行更进一步的探求,提出“六月息”为水龙卷的设想并进行论证。 【关键词】庄子;六月息;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
【摘要】沙磁文化区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区内的学校一边组织进行反空袭斗争,一边鼓励师生们认真治学和努力学习,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文化区内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等方式向外散播爱国、民主、科学等进步精神,向民众传达抗战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民心士气。因此,文化区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但却是文化和宣传领域的最前沿,起到了先锋和旗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并批判了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对人产生的异化,为研究当代人工智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资本的介入,人工智能不但没有使人摆脱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异化问题,而且还带来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自我认知、人的主体性等方面的新异化。为了消解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异化,需要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进行复归,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异化;人的复归;技术批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在对先哲的自然观深入剖析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科学自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感性自然观。通过梳理《手稿》中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进一步探究其主要内容,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疏远以及共产主义是二者实现真正和谐统一
【摘要】行善在中国古代社会屡见不鲜,施药施粥、修桥筑路、创办义学等都属于行善行为。各种行善行为促进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朝慈善组织在继承唐宋慈善组织、慈善理念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明朝前期创办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等慈善组织,明朝后期出现同善会,这些慈善组织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方社会秩序,加强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虽然这些慈善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各种弊病,但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
【摘要】石刻《平江图》是传世最早的苏州城市地图,内雕“交龙”图案,正中刻有“平江图”三字,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形象易读,是我国地图学和建筑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研究苏州古城格局的重要史料。本文以城市史作为研究视角,对该石刻地图进行时空解读,在追溯其成碑时间和绘制者基础上,分析该图中所蕴含的苏州古城四大基本格局,即以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府城规划、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独特的坊巷结构和“前桥后寺”
【摘要】“近代湖商”于鸦片战争后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作用下迅速崛起,20世纪30年代趋于衰落,以上海、苏杭为主要商业活动范围,以“辑里丝”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湖州籍商人群体。其中“四象”是对财富规模最大的四大近代湖商家族的统称。刘镛家族作为“四象”家族之首,其发家历史、家族文化特征值得探究,本文从“彰显文人本色:注重教育,聚书而藏”“从商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眼界开阔”“事业成功诀窍:诚信经营,善于合
【摘要】作为一种在中国百年影史中经久不衰的特色电影类型,家庭伦理片不仅继承了以郑正秋、蔡楚生、谢晋为代表的伦理情节剧模式,还在主题意蕴和叙事策略上延续了朱石麟和桑弧在沦陷区与战后作品中表现出的平民化、生活化美学特征,开辟出了一条贴近当代城市生活的创作路径。这些影片借助家庭题材进行社会反思,用贴近真实生活的影像引发大众的共鸣,将当代中国日渐多元的文化话语置于家庭空间内彼此对话,在类型电影的发展中展现
【摘要】考察中国现代喜剧观念中的主观论,可以发现这种喜剧美学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在题材选择上建构日常经验世界;艺术风格取向上温和幽默;在喜剧功能上以让主体获得快乐与和谐的内心为目标。丁西林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唯一一位专门写作喜剧的作家。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将丁西林引入了主观论喜剧美学。本文试从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喜剧功能三个方面论述丁西林喜剧作品中的主观论美学特征。 【关键词】主
【摘要】《爱情神话》作为一部讲述上海普通中年人的情感故事的电影,不仅用沪语强调其上海地域特色,同时它借助独特的海派文化背景,把视角投向日常生活,以深沉悲悯的人文情怀对两性之间的情感模式予以探寻和言说,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多样。其中,它的主题内容、叙事策略与海派文学有着承传链接的特点,形成了文本的互文性。 【关键词】《爱情神话》;叙事策略;海派文学;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摘要】文旅宣传片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宣传推广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以目前最新发布的长沙文旅宣传片《长沙,常来“长”往的家》为例,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讨论该宣传片在塑造长沙城市形象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模态隐喻、转喻构建及其功能分析。本文认为,以《长沙,常来“长”往的家》为代表的长沙文旅宣传片,不仅结合多模态隐喻转喻生动形象地构建了长沙积极美好的城市形象,吸引观看者并调动
【摘要】神话是诞生于中华民间文化丰沃土壤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国产动画电影与神话结合发展的历史已有八十余年之久。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与电影美学的发展,神话与动画电影的融合形式也发生着适时的新变,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从主题、情节及人物三个层面分析动画电影《新神榜 : 杨戬》,对“劈山救母”神话原型的解构与文本重建或可为解读神话与国产动画电影的内在关联提供一条可能的分析路径与观察视角。 【关键词】接受美学;
【摘要】叶廷芳先生对迪伦马特剧作作出过悲喜剧论断,即“喜”的形式与“悲”的主题的二元论。本文立足审美感通学批评方法,通过探究《罗慕路斯大帝》中的“隐性艺术家”罗慕路斯,试图感通迪伦马特的创作意图,还罗慕路斯及剧中人以本真面目,寻求被酷烈现实与刻板观念遮蔽的喜剧性。 【关键词】《罗慕路斯大帝》;隐性艺术家;悲喜剧;喜剧性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表五官感觉的词语是人们认知的“基本范畴”,而人体感官词语往往会产生描述人精神等抽象范畴的多义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认知识解等相关理论,详细分析感官动词汉语“看”和日语“見る”的语义扩展,阐明各自的语义扩展机制,探寻各个语义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汉日的语义异同,汉日两语言既存在大量语言间的共性,又带有各语言特色的烙印。 【关键词】感官动词;“看”;“見る”;原型范畴;认知识解 【
【摘要】《氓》作为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和艺术价值。同时因为《氓》的翻译难度较大,英译本较为稀缺,关于其英译本的研究也较为稀少。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其中的三维原则对许渊冲先生《氓》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诗歌;《氓》;三维理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
【摘要】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在以越来越多的形式走出国门。为帮助国粹更好地走向国际,京剧电影的字幕翻译既要达意,更要古雅。传统京剧中文化负载词众多,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但当下含有双语字幕的京剧电影资源匮乏,中国戏曲的英译数量远不能体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英文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戏文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常有错漏现象,致使京剧之美大打折扣,阻碍了京剧的
【摘要】潮汕方言属于汉语闽方言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相比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差异类型看,可以分为形同实异、实同形异、用法差异及特有词汇。针对这几种差异,本文探析了产生的原因,以丰富潮汕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潮汕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112-
【摘要】本文以天津方言中含“叽”的8个形容词后缀作为研究对象,从构词特征、语义特征和色彩特征的角度展开讨论。在构词特征上,后缀“叽”具有独特性,“不叽”“不叽叽”和“不拉叽”具有一致性;“了巴叽”和“了呱叽”亦有高一致性;在语义特征上,除“叽”外的7个后缀都给成词增加了状态义和感觉义;在色彩特征上,8个后缀都给词根增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并且不受词根色彩的影响。 【关键词】天津方言;形容词后缀;“
【摘要】本文从对传统“X了”构式的研究着手,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方式,选取“跪了”和“麻了”两个代表构式,深入分析了新兴网络构式“X了”的句法、语用和语义特征。得出新兴网络构式“X了”句法位置灵活;更多地使用于网络和口语,很少使用于正式语体,多表示言者的主观性评价,而根据语境和在句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主观性语义较传统“X了”构式而言有所增强等特征。提倡针对新兴网络构式“X了”的
【摘要】近年来,新兴的“报复性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从“X”的泛化、“报复”语义的变化以及“报复性X”自身的语义泛化可以推知“报复性X”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途径是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隐喻机制的类推以及说话者的主观化表达趋势。 【关键词】“报复性X”;修辞构式;演变依据;形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
【摘要】本文以静乐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静乐方言中存在的内部屈折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屈折手段,并探讨屈折手段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静乐方言内部屈折现象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静乐方言;内部屈折;元音屈折;声调屈折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125-03 【DOI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第24届北京冬奥会会徽进行多模态隐转喻分析,探讨会徽背后的奥运精神和中国形象,以及对扩大中国体育影响力的启示。北京冬奥会会徽涉及的源域:运动员、赛道、雪山、彩带、五星红旗、汉字、书法、剪纸;映射的目标域:冬奥会、中国。会徽中文字符号与图案符号两个模态之间的隐喻、转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向世人传递奋勇向上、顽强拼搏的冬奥会精神,塑造兼容并包、朝气蓬勃的中国
【摘要】“类”字所见益增,且含义杂出,界说不一。其实,“类”字的多重含义,是随着社会一起发展演变的。“类”的本名是一种兽,后被当作祭品于是延伸出了祭名,祭祀本身就具有求善去恶的职能,于是“类”有了善这种道德属性的含义,直到与族群和万物联系在一起才有了分类的意思,分类包括族类和种类,因为相似才被分为同类,于是又拓展了肖似意,墨家学派第一次将“类”作为一种推理方式存在,即推类,并提出异类不比和种属关系
【摘要】本文以《说文》中部内辖一个形声字和一个表意字 41 个部类为研究对象,对表意字归部理据进行探索。绝大多数表意字的归部呈现出共同的特点:与相邻的字同义类或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字义关系密切而能共同表示某种状况或某个事件。少数字受自身形体的限制只能单方面“据形系联”归部。《说文》表意字归部时遵循的是“以类相从”的原则。 【关键词】《说文解字》;表意字;归部;以类相从 【中图分类号】H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