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历来被视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著作。本文旨在以四组相反相成的元素来鉴赏其审美表达。第一部分是佛教与儒教的对立与交融,形成“和谐统一美”的审美表达;第二部分是情与礼的斗争与交融,形成“均衡美”的审美表达;第三部分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儒文化的斗争与交融,形成“对立美”的审美表达;第四部分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斗争,形成“反差美”的审美表达。从这些相反相成的结构要素中可以看出真
【摘要】《周南·芣苢》的主题具有多义性,根据不同研究视野存在颂扬后妃说、伤夫恶疾说、劳动合唱说、令妇人堕胎说、求子说五种解读。根据已有材料分析,闻一多“‘芣苢’是‘薏苡’”的观点比较可信,而薏苡是大禹部落的图腾,在古代常作为祭祀的常用物品。因此《周南·芣苢》可能是大禹部落追述初生历史的国家祭歌,后来因为夏朝灭亡而流传在大禹老家成为民间祭歌。 【关键词】《周南·芣苢》;主题;祭歌 【中图分类号】
【摘要】宋代的元宵诗词经常体现出宋人的悲情情结,诗人面向五光十色的元宵景象常有悲从中来的感慨,把自己不顺的仕途、缥缈的爱情与崇高的抱负寄寓元宵佳节涌动的感性中,在喜乐中注入悲情,表达方式上用乐景抒哀愤,委婉动人。本文研究了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两首元宵诗,对比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悲情美学价值,除了意象元素的悲美,诗人的人生遭遇与超脱的思维境地同样传达出悲美的审美体验。 【关
【摘要】《剪灯余话》创作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李祯在此书中塑造了大量鲜明的女性形象。面对婚姻爱情,她们表现得热情奔放、德才兼备、执着专一。本文通过探讨书中的女性形象,深入探究李祯的女性观及动因。 【关键词】李祯;《剪灯余话》;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13-03 【D
【摘要】马金莲是西海固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是在长期的底层经历的影响与扎实的情感体验的浸染下对西海固这片故土发出的感叹。地域文化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同时也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马金莲以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致呈现了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小说中渗透着自然地理、民族民间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深深体现了作家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也使小说集
【摘要】英国华文女作家虹影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自叙传小说《饥饿的女儿》,在华文小说界有突出贡献。其中,母亲是除主人公六六外另一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对该形象予以文学伦理学背景的研究,不仅能挖掘虹影在书写时力求真实、描绘现实的笔调,更有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伦理指代和特征,以小见大,通过一时一人,观照出有关时代、社会、历史纵横感的延伸,也体现出虹影对人生形而上问题的质询。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
【摘要】《再生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书中形色各异的女子,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本文通过对《再生缘》各色女性形象进行归类、分析,结合作者生平及作品思想主旨,解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关键词】《再生缘》;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22-03 【
【摘要】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天后”的作家吉本芭娜娜,与村上春树齐名,作为通俗小说的写作者为大众所熟知,其“疗伤”小说的治愈系风格深受读者追捧。她的作品里没有愤世嫉俗和血腥暴力,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与宽容,透明与日常。作品中主人公心灵受到创伤、丧失自我并陷入孤独时,大多选择逃避现实,借助睡眠来实现重生。睡眠与梦境赋予了作品主人公“疗伤”的重大意义,梦中的各种意象也有很深的隐藏涵义。梦中发生的事以及显现的
【摘要】《局外人》以零度叙事塑造了一个离经叛道、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局外人”形象。透过这一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书中世界的荒诞性和排除异己的残酷性。在莫尔索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极端真实的理性人格,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本文通过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局外人》内部世界的荒诞本质,揭示荒诞文学中独行者反叛之必殇的真理。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莫尔
【摘要】恩古吉·瓦·提安哥的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运用了多种基库尤传统口头元素作为反殖民化语言策略。本文拟从小说具有的反殖民化语言策略出发,阐释恩古吉以民族话语建构的叙事模式,对西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审视恩古吉反殖民化语言策略后的批判意识,探索小说历史语境下的现实关怀,揭示出小说语言策略中的反殖民意识与批判意识转向。 【关键词】《十字架上的魔鬼》;恩古吉;批判意识转向 【中图分类号】I42
【摘要】瘟疫作为文学界的重要母题,也逐步形成了与个体生命、宗教信仰及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的文本群,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由疫情引发的各个领域的争论和反思正在进行。作为疫情反思的重要维度,文学应该如何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西方瘟疫文学叙事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通过比较与梳理为未来瘟疫故事的书写提供更多种可能。 【关键词】瘟疫文学;叙事模式;差异;反思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鲁迅等中国作家十分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某些作品在思想及形式的表达上与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一局外人的形象就与《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室人”有着诸多的共通处,他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举目无亲,茕茕孑立,且都有着敏锐的思想,他们同样渴望美与崇高,但现实不让其做一个好人,最终都在罪与恶中以悲剧收场。作为底层知识分子的“地下室人”和魏连殳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典型性。
【摘要】黑龙江诗人王书怀一生致力于对家乡故土的抒写,他的诗歌充斥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作为北大荒的第一代乡土诗人,王书怀将他全部的创作热情和革命热情都投注在这片黑土地上,使他的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平衡了乡土想象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将审美性与民族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因此,王书怀的诗歌除了讴歌时代之外,还有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本文将从审美特质和乡土情怀这两方面来浅析王书
【摘要】《淮海词》为秦观仕宦及迁谪各地所作,其中四十余首作品有明显的地理信息和空间要素。其中数量较多的“楼”“舟”“柳”等地理意象传达出秦观羁宦漂泊的孤寂情绪和因多离别而产生的思归念归之情,这与其身陷党争的处境和多愁善感的天性不无关系。扬州空间建构的大开大合、汴京空间的由外及内、潇湘空间的回环错综,均与词人当时具体的“身处”紧密绾合,而扬州——汴州——潇湘的空间脉络,勾勒出他由心怀壮志到惆怅失落,
【摘要】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从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个层面书写了战后英国社会普通群体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呈现了共同体所面临的困境,传达了剧作家深切的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品特;共同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47-03 【DOI】10.20024/j.cnk
【摘要】开元二十一年以前,王维闲居长安之时,曾以布衣身份游览蜀地,《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青溪》《纳凉》《戏题盘石》《晓行巴峡》五首诗,恰好构成一条经北线凤兴道入蜀的路线,是其入蜀途中写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文将从社会渊源、思想渊源与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入蜀途中王维的心态观照、诗歌艺术特色及诗歌背景成因作出浅要分析,通过具体诗歌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清空闲淡”的诗歌
【摘要】刘子成最早于1989年在《当代》第四期发表了青纱帐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名为《青纱帐,母亲》。这篇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刘子成又陆陆续续发表了十余篇同类或相似题材的小说,统称“青纱帐系列”。这个系列被称为最精致、最辉煌、最能体现他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的一个小说系列。这个系列的小说融合着作家对黑土地的热爱、对黑土地的反思,同时这个系列的小说的语言也非常能够体现作者的特色。 【关键
【摘要】史学研究活动,是以人们过去的历史活动和思考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术活动,这种学科的研究方式与学术标准一致,均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认识论原则上。从中国古代的传统史学到20世纪初的“新史学”,中国的史学观经历了不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直到“五四”运动后,确立了以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史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必须要坚持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经典著作(以下简称《形态》)。《形态》全面阐释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交往一词贯穿全文始终并使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在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们对于交往思想论断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动因,并对未来的交往形态做出了展望。而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对革命实
【摘要】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是儒家“悌”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重视质直亲情的理论特点。从儒家基于血缘的质直亲情出发,可以为当前我国多子女家庭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思路:第一,以“悌”引情,完善子女情感世界,推进家庭道德情感教育;第二,以“悌”养德,提高子女的道德修养,培育子女“仁爱”品质;第三,以“悌”育风,家庭成员践行自身责任与义务,构建和谐家风。 【关键词】儒家伦理;悌;亲
【摘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卓越的报刊活动家。毛泽东高度重视报刊工作,《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亲自创办并主编的第一份正式刊物。探讨《湘江评论》的创刊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活动,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毛泽东的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报刊;历程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
【摘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相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又被称为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以“感性对象性”原则为基础,认为自然和人都是感性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加入其哲学体系中,创造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上的统一,马克思将人类的活动
【摘要】形神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在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当时谶纬神学迷信思想严重,承前启后的无神论思想者桓谭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针对当时精神可以独立存在思想提出了“烛火之喻”即精神不可脱离形体的学说,对当时以及后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桓谭;烛火之喻;形神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庄子·德充符》里说“才全而德不形者”能达到“与物为春”的适悦状态,“与物为春”谓心神在接触外物的时候处于一种春和之气的状态之中,这是心对物的审美观照所产生的境界。在庄子哲学中,物是道所周流的具体对象,物包括自然界和人事界,包括一切人、事、物;心可分为与物相斗的世俗利害之心和理想状态下的出世之心,心的本性是虚、静、止,要处理世俗之心与物的关系,让心回归本性,而与物处在“春”的状态下,可以采
【摘要】傅云龙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先后游历了日本、美利加、英属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诸国,他每至一国都会考察当地的地理、风俗、食货、考工等。本文对于傅云龙的《游历古巴图经》进行简要的探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傅云龙游历古巴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对《游历古巴图经》的介绍,以古巴的地理与沿革、人口与物产、风俗与教育、军事与外交为主要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对《游历古
【摘要】20世纪初,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变革和重塑,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以傅斯年和钱穆等为代表的不同流派。他们对史学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推动了中国史学的新发展。本文以傅斯年和钱穆为代表,对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此对史学研究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傅斯年;钱穆;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史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王家卫是独树一帜的优秀电影导演,其电影中体现出的特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中阿旭的形象进行剖析,认为阿旭在主宰者的人格面具之下掩藏了他真实的寄生者身份,而寄生与主宰之下其本质是阿旭隐藏的自卑与自恋情结,由此产生的焦虑感逼迫他去寻找“自我”,但肉身的毁灭不能泯灭他超越自身生命价值的积极意义。本文力图通过精神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阿旭的形象。
【摘要】本文选取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分析影片中诗意化的叙述、色彩的极致运用以及音乐旋律等,揭示了导演岩井俊二对生命、爱情与记忆的多重意义的独特理解。本文还结合影片中的暗恋情节、爱情的美好、对生与死的探讨,以及其中展露的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告别等元素,进一步揭示了日本“物哀”美学在影片中的体现。影片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深情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日本纯爱电影的魅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出现了运用叙述视角进行创作的现象。从叙述视角的角度研究国产动画电影,有助于总结归纳创作者的创作规律和创作特征。通过分析叙述者与感知者的深刻内涵、不同视角模式的特征和作用以及故事空间与叙述视角的结构意义等问题,发现叙述视角的良好运用会对受述者体会作品的内涵颇有助益,对研究者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特征和中国动画演变史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产
【摘要】南宋时期画家梁楷以其独特的人物画风格—— “减笔”,引起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全新演绎。他的“精笔”深受李公麟、贾师古二人影响,逐渐开始将禅意融入画中。“减笔”绘画的风格突破了传统院体画的笔墨约束性,对后世李确、牧溪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梁楷写意人物画的研究,来揭示其艺术成就和对南宋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影响。 【关键词】梁楷;师承;“减笔”;禅宗 【中图分类号】J212
【摘要】贺兰山岩画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创作年代跨度大等特征,是中国北方岩画的重要代表。自1969年发现以来,贺兰山东麓岩画材料大部分已公布,西麓岩画公开发表的材料相对较少。近些年不断有新的岩画点和岩画发现,陆续也有不少学者补充关于贺兰山西麓岩画的资料。本文以贺兰山东麓、西麓的岩画作为整体的梳理对象,综述贺兰山东西麓岩画的发现经过与研究概况,以期为贺兰山岩画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在特定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象征和内涵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源语言文化负载词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归化与异化视角出发,以《故乡》的日译本为例,具体分析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汉日翻译中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以期能够为译者在翻译时更好地处理文化负载词问题提供参考,以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内容的英译,尤其是造园理念的英译仍未有较深入的研究。陆琦《岭南园林艺术》的第二章造园理念系统阐述了岭南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并包含翻译准确的英译本,是研究翻译策略的佳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入手,选取部分典型例子,研究译者如何适应生态环境,达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不同方面的造园理念时,所主要涉及的翻译维度不同。译者在翻译“园
【摘要】地铁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和水准是合肥对外文化传播的一大窗口。本文通过收集合肥地铁轨道系统公示语大量英文翻译,归纳其类别和现存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通过提高有问题的地铁公示语英译的质量,探索合肥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努力的方向,提升合肥对外交流水平,为合肥的城市形象发展助力。 【关键词】地铁;公示语;翻译;合肥;规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
【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等都可以从“适应”与“选择”的角度得到解释。本文结合字幕翻译和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分析,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字幕翻译的过程也需要依照适应和选择的原则。具体来说,字幕翻译需要考虑目的语的生态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完成双语转换。 【关键词】三维转换;字幕翻译;生态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中国典籍对外译介工程承载着接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回顾中国翻译研究史,国内翻译理论尚不能较好地指导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助力中国古典诗词典籍翻译发展。研究主要从古典诗词为主的文学翻译出发,分析探讨许渊冲先生如何围绕“翻译中的矛盾”建构翻译哲学观而划分的“译诗八论”,方法论大道至简,认识论悟在天成,目的论不忘译心,进而实现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的转变与跨越,肯定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摘要】构式“X式Y”从2012年“中国式离婚”出现后开始广泛流行于网络,并多次入选《咬文嚼字》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咬文嚼字》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构式“X式Y”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构式“X式Y”的构式成分、语用特征,其次分析它的语法功能,最后分析构式“X式Y”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构式“X式Y”;“中国式Y”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颜色词的使用无处不在。此研究以颜色词“红”为例,从历时角度看“红”义项的变化,用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红”一词多义现象,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对词汇教学也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红;原型;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湖北“虹”义方言特征词主要有两类,共13个,其中“X杠”类分布广泛,生成机制为隐喻;“马X”类存在于鄂东南,其产生得益于古代用“马”表示大的名词前缀。从历时看, “X杠”类形成最早, “马X”类产生于幕阜山,后沿江而上,挤占“X杠”的分布空间,又因“虹”的侵入影响了鄂北部分地区,最终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该分布格局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语言地理学;方言特征词;“虹
【摘要】“挺”“贼”与“蛮”从古演变至今,均由单纯的实词义语法化衍生出了表示程度副词的含义,且其虚化仍随着社会的使用在缓慢地进行之中,“挺”“贼”与“蛮”在充当程度副词时,均表示情感程度的叠加,本文从语用价值和语言情绪真值角度对“挺”“贼”“蛮”进行讨论,重点分析“挺”“贼”“蛮”三者的语值与语言情绪真值情况及其三者之间的差异,得出在表达程度时,三个词语在语用层面都能增强语言情绪,使感觉或状态更为
【摘要】反义同词这一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语言中,韩语和汉语同样不例外。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视域出发,韩语与汉语的反义同词现象可分为四个小类:兼具始末之义、因果之义、施受之义、正反之义的反义同词。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韩语与汉语反义同词现象,深入剖析其各个类型,以期能为韩语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加精准地掌握这一独特的词汇现象,从而丰富其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反义同词;正反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