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阑干意象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凭栏”“倚阑”“凭阑”等词语常常出现于诗歌词作中,使其逐渐成为厚重的文化情感载体与文化符号。北宋柳永的《乐章集》中共出现阑干意象 20 次,“凭阑”出现次数最多,余下还有“凭槛”“论槛”“倚阑”“雕阑”“画阑”“小阑”“危阑”等词。词集中阑干意象的运用富有特色,其运用意义丰富,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内涵,为宋词的发展带来新的开拓,映射出柳永独特的人生书写方式
【摘要】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作家,《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都与少年的成长有关,其中关于死亡的描写都带有“无常观”的色彩,但它们在死亡的书写和生死观的构建上又有较大的差别。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比较,有助于了解两个民族的生死观在当下的差异,从而推动文
【摘要】非虚构作品呈现历史变革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性和可行性。《大赢家》作为一部非虚构财经小说,通过三维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三十余年的风云变幻。它紧扣历史变革脉络,从时间轴、空间系和人物谱多角度切入,通过跨界团队合作、紧扣时代热点的选题、虚实交织的叙事艺术折射出这部作品高度的专业性和文学性。在虚拟现实盛行的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写作具有重要性和挑战性。 【关键词】非虚构;财经小说;变革;《大赢家
【摘要】弗·施莱格尔作为早期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浪潮中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耕于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方向,而且在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评价方面有着独特的建树。弗·施莱格尔将莎士比亚的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标杆,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评价来阐释自己关于浪漫主义的见解。作为莎氏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包罗万象的总汇
【摘要】生于希腊,卒于日本,飘零半生的小泉八云最终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自我的归属感。他的志怪故事集《怪谈》以泛灵论为特色,记叙了以鬼魂、妖魔和超自然现象为主题的故事,通过非常规的叙事方式重新建构现实世界的秩序,并揭示人性的复杂面貌。本文旨在探讨《怪谈》如何挑战现实观念,如何通过描绘人鬼的交织,以恢诡谲怪的故事情节揭示现实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并探究小泉八云所渴望建立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理想社会。小泉八云《怪
【摘要】萨特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小说《恶心》是他存在主义思想的成名作。萨特借用主人公洛根丁对现实一切事物逐渐感到恶心的过程,让人们深刻领悟到存在的虚无与偶然,从而说明“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生是荒诞的”的哲学观点。萨特用“恶心”批判二战前夕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现实,反映了荒谬世界下人们痛苦人生的存在状态,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并激励人们身陷困境时,要在痛苦中学会自我选择,浴火重
【摘要】2020年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异常》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将当下的世界与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糅合在一起,创造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作者勒泰利耶在同一部小说中借助多线程叙事对不同风格与文体进行了探索,使这部作品与雷蒙·格诺著名的《风格练习》产生了互文关系。本文试图用德勒兹的“永恒回归”概念对这种互文性进行阐述,通过文学的“永恒回归”,《异常》呈现出一种解域的写作风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他者伦理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天祥《集杜诗》的研究大多从文本比较、史学观照、作者经历、读者接受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分析,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关于集句诗是否具有文学性,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论,我们不应忽视对文天祥《集杜诗》文学价值的研究。《集杜诗》以打破、重组杜甫诗歌的方法书写了南宋灭亡的历史与个人复杂的家国情感,突破了以往大多数集句诗只停留于“文字游戏”的局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
【摘要】《死亡间歇》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从元旦午夜开始,某国境内人类的死亡毫无预兆地暂停了。作者将死亡具象化,使其化身成一名负责人类死亡工作的女性。小说中讨论了死亡暂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对生与死之间固有的二元对立性进行消解,以颇具创新性的形式引导读者思考死亡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死亡间歇》;死亡书写;若泽·萨拉马戈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将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文学作品当中,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白色鸟》在语言描写、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本文以留白的角度阐释何立伟的《白色鸟》,探讨其缱绻悠长的“言外之意”中所包含的具体内蕴,从审美的形式中洞见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白色鸟》;留白;人物塑造;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承前启后,在此时期,科技进步和机器化大生产加速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但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却日益加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一批作家触笔思考,他们映照现实,试图在文本的世界里为社会变革寻找突破口,社会问题小说(又称工业小说)应时而生。本文追溯这一特别时代,结合该类小说的文学典型,解读社会问题小说的时代意义,认为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英国现代民
【摘要】本文通过对格非小说审美语言、主体、方法及叙事风格的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学元素对于先锋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格非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传统文学中的意象,重回传统日常生活叙事的小说创作风格,是先锋文学作家在时代转型的浪潮之下对于传统文学回归的缩影。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学;格非;先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霍去病作为汉朝杰出的军事家,他以短暂的一生在中国史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六出匈奴为大汉王朝的边境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这位少年将军,用五篇诏书的方式彰显了霍去病的战功,描写了霍去病的漠南之战、两次河西战争、战后受降战、漠北大战的表现,表达了对霍去病战功的敬佩,同时,他也在文中用含有深意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霍去病的一些不满。从两方面理解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使其人物形象更加
【摘要】本文将宋集版本大致归纳为十卷本、二卷本和三卷本三个系统,并单独介绍了特别的明崇祯张燮所辑《宋学士集》九卷本。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整理宋集各版本系统源流之余,着重论述新材料明海阳汪应皋校刊本和明翻宋本的相关信息,试补以往研究之缺憾。 【关键词】《宋之问集》;版本;著录;留存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河北抗战文学的创作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在新世纪阶段,河北作家在抗战文学的创作中有了新的走向,其中“河北四侠”的创作可圈可点。他们的文学创作彰显了河北作家的写作实力,他们在继承河北优秀的文学创作传统之时,在创作实践中借鉴、吸纳新的写作手法,并注重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探求。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抗战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河北四侠”;抗战小说;借鉴突破
【摘要】徐志摩与域外文化、西方诗学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在这种理解、包容的对话姿态中,英国浪漫主义、法国象征主义与英美现代派等代表诗人们深刻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念与新诗创作。站在中西诗学交互点上的徐志摩,不仅主动汲取西诗的精华,推动中国现代新诗的转型与发展,而且在新诗的民族化上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西方诗学;中西诗学;互动交流 【中图分类号】I206
【摘要】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诗歌题材,是文人墨客表达离愁别怨的重要媒介。日本平安时期的贵族文化对我国唐代文化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吸收借鉴,因此平安时期的日本汉诗中也有着数量较多的送别诗,且尤以“敕撰三集”中的送别诗最具特色。这些送别诗因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在诗歌主题及手法上与唐代送别诗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本文以“敕撰三集”中的送别诗为载体,详细论述诗中表现的日本平安时期的官员、文人交往
【摘要】20世纪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学发展急需转变的特殊时期。在文体的改革中,梁启超率先提出了三界革命的号召——即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文界革命中,他提出了“新文体”的概念,逐步加深了人们对于文体的重视程度;在诗界革命中,他致力打破古典诗歌的壁垒,实现诗歌文体自由化;在小说界革命中,他重视小说的政治功用,逐步提升了小说的地位。三界革命的提出为近代文学文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
【摘要】窦漪房作为一代巾帼,生逢汉朝最安宁的时期,辅佐三朝皇帝,她拥有不同凡响的人生和坚守的人生信条,在汉朝政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后世大多认为窦漪房的一生是“天命”所致,而忽略了其本身人物特点和贡献。窦漪房从一个本无力改变现状的女子,最后成为掌握朝廷权力的一朝太后,与她的性格和保身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对于黄老之术的坚持使得汉初的“无为而治”得以持续,同时也间接助推了“文景之治”的产生。
【摘要】贵州地区遗存了诸多彝文碑刻,彝文碑刻在形制上不但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类型,而且碑刻上的文字多以彝文、彝汉两种文字并存的方式呈现。本文从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彝文碑刻展开论述,主要涉及墓碑、路桥碑和摩崖(岩)石刻三个方面,希望能够为研究贵州彝族碑刻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彝文;碑刻;形制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明代亲王谥号的研究,探讨明代亲王得谥的途径、明代的谥法谥号规律,通过讨论明代谥号规律性和其中的特殊性,探析明代亲王谥号和国家制度之间的联系,总结谥号赐予与皇权的高度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代的不同时期,谥号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明代亲王谥号不使用皇帝谥号中的高频字,恶谥在明代逐渐消失,平谥在明代呈现出了很强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明代;亲王;谥号;规律 【中
【摘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和发展。尽管科技进步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创造了更多新兴职业,并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因此,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将人类需求置于首位,建立有效的防止垄断的机制,制
【摘要】本文以朱熹的《中庸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他对“诚”这一概念的见解。首先,文章回顾了“诚”的历史渊源,解析其在《中庸》中的原始含义,并概述了宋代学者们对“诚”的不同理解,为构建朱熹关于“诚”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其次,还探讨了“诚”的天人关系含义向其实质意义的转变,分别从本体论、心理特质论、实践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了“真实无伪”原则的体现,并指出了朱熹利用这一原则对抗佛教和道教的虚无主义立
【摘要】“绿衣大面”这一形象是南唐时期滑稽戏【掠地皮】中的脚色扮相,该滑稽戏在后人著作中被多次征引,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将其作为滑稽戏的材料支撑列举其中。但是关于伶人作此打扮的原因与其背后的意义尚未有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该记载的征引情况、宋代及其之前官服形制、传统参军戏中伶人扮相等内容的分析,得出“绿衣”形象受到古代官服制式、参军戏脚色、鬼神扮相等因素的影响,而“大面”指的是涂面化妆,与传统参军戏
【摘要】《徒手攀岩》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的获奖作品,记录了攀岩运动员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登伊尔酋长岩的壮举。通过从影片再现的徒手攀岩事件与拍摄行为本身作为事件两方面来看,该纪录片通过对尼采式超人身体的再现,以及影像介入事件的功能,对人类必死宿命提供了一个具有哲思性的回答。 【关键词】《徒手攀岩》;身体;影像;死亡;超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汪氏辑《诗馀画谱》对所辑录的苏轼文士词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图像阐释。词意画中的苏轼造型各异,其冠服样式起到标示人物身份、情志和仕途状况的作用。《诗馀画谱》重视对词作抒情主体的刻画,有时会将隐藏在物象后的词作者直接画出,构成图像对语象的人物增殖。受到画工文化水平的限制,画谱对人物语象的改写中也存在折损美感的败笔,这一情况通常发生于绘者混淆了抒情主体的性别身份时。而据“赤壁泛舟”绘画母题而作的词意
【摘要】荒诞喜剧电影《年会不能停》自上映以来就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分。该片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对现实职场的乱象进行讽刺。该片从反类型化的底层小人物入手,再以小见大描绘职场这个群体的群像,并采用四幕剧的叙事结构和复调式的叙事形式,构建出一个充满荒诞和喜剧效果的世界。影片最后运用动态视觉场景表达和歌舞狂欢的音效创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因此,该影片可为同类型
【摘要】本文以苏珊·巴斯内特(Susa Bassnett)与勒弗菲尔(Lefevere)的文化翻译观来探析翟理斯翻译的《聊斋志异·聂小倩》中所使用的英译翻译策略。《聂小倩》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都与白话文以及西方语言大异其趣。在词汇层面,本文介绍了特殊文化词汇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释义法、意译法的翻译策略;在句法层面,介绍了特殊句式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扩充法、合译法的翻译策略;在
【摘要】《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色彩词,这些词汇都用于描写事物、意象以及表达情感,“红”色更是出现在服饰、物品、食物、诗歌以及地名中。小说中丰富的颜色词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五彩的画卷,赋予《红楼梦》一种特殊的意义。中日文化中对于“红”色一词有相同和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中日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选择对伊藤漱平日译版本《红楼梦》中出现的“红”字作为研究
【摘要】本文以《冰与火之歌》的中国大陆译本和中国台湾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剖析两个中文译本之间的区别,揭示其区别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大陆译本与台湾译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用词表达的区别;②句式结构的不同;③美学风格的差异。在小说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大陆译本注重“归化”,用词华丽,且大量运用四字格词语及成语,同时偏好短句,层次分明,更符合大陆读者的阅读口味;台湾译本则偏向“异化”,在用词上
【摘要】歇后语作为汉语的一种独特语言现象,以其独有的幽默感、智慧性和隐晦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歇后语英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所以在传递歇后语所蕴含的汉语文化时,确保原有信息的审美效果得以完整呈现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领悟其内在含义。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准确、生动地再现汉语歇后语中的精确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进一步推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醉翁亭记》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国内外一众翻译家将《醉翁亭记》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从语言风格、历史意义、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依据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六条标准”,对翟理斯和罗经国的《醉翁亭记》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探讨译者在面对相同文本时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本文旨在为古文英译提供新的视角,为文学
【摘要】词汇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寻乌方言归属客家方言区的宁龙片,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方言与文化特色,本文从形式、结构、意义、词源等方面描述了寻乌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别,以期丰富客家话的研究材料和成果,为寻乌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参考。 【关键词】寻乌客家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可以为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提供深层次的解读工具。在影视作品中,人物对话不仅是剧情推进的桥梁,更是展现角色性格、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方式,产生的会话含义也会因为剧中说话人的意图、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变得丰富、深刻。本文对布依族电视剧《金龙练》台词进行会话含义分析,探讨合作原则在布依族电视剧《金龙练》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