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科是人类自身的建构和设置,现实世界本就是不分科的整体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存在着仅凭该学科自身单一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这要求已经分科的不同学科之间要通力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新闻活动作为贯穿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的一种活动,与各种社会活动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所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原则上都不是单一的新闻学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交叉学科(跨学科)既是新闻研究活动的展开方式,也是学科结构的基本分支。跨学科研究是解决新闻领域复杂问题的必然方式,也是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新闻领域本身的快速变革,以及伴随而来的综合问题、复杂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使得构建交叉性或跨学科新闻学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摘要】用户群体是数字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文章从数字新闻用户理论建构视角出发,爬梳和分析相关领域内的文献,尝试回答谁是数字时代的新闻用户,如何理解数字新闻领域内的受众转向,以及如何理论化数字新闻用户的参与实践等问题。研究表明,秉持数据主义思维理解新闻用户虽具有一系列便利,但会造成在数字媒体平台上简化用户身份、刻板化用户行为,以及误解用户价值立场等多重偏差。研究者可以尝试将“激进的受众转向”作为切入点,检视与反拨数据主义观念的理论缺陷,客观界定用户作为新闻体验者、行动参与者,以及新闻生态的关键节点等主动性角色。进一步来说,研究者应当基于复杂性逻辑和介入性观念将数字新闻用户及其参与行为系统纳入数字新闻学的理论版图。
【摘要】从新闻报道到新闻产品的概念转变,不仅是新闻实践结果在形式层面变迁的表现,更体现为数字时代新闻学基础概念的自主性变革与策略性调适。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以“独白式”为特征的新闻报道是职业范式下新闻业的关键媒介形态和经典概念;新闻产品这一概念则既被用以描述新闻业在内容生产领域的新型样态,又被当作平台化逻辑下更广泛意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关键节点,并作为数字新闻学的标识性概念和策略性话语,维系新闻业的职业权威。在后人类新闻时代,需谨防新闻产品化走向新闻商业化,新闻产品作为新闻学的标识性概念和适应社会情境的知识话语,应助力新闻业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更好地担负起促进社会治理、维系公共生活的职责使命。
【摘要】当前,新闻业变得越来越依赖数字分发平台来获得更多的市场注意力和可见性资源。然而,传统新闻学研究较少关注新闻编辑室之外的对象,尤其缺乏对流通在新闻认识论中的角色讨论。文章首先以社会一技术分析为框架,讨论数字新闻流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特征;其次,通过追踪分发的技术语境、用法和社会境遇的变化,揭示其在表征空间、组织和对象上的内涵延展、知识主张和认知路径;最后,从对技术本质的讨论出发,勾连分发作为架构的物质/数字基础与认知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借由基础设施和平台两个概念对架构思想进行实例化,以期阐明分发/流通作为中心概念在数字新闻学知识体系中的认知角色和建构性意义。
【摘要】作为国产大模型技术的里程碑,DepSeek本身是先进文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体现,也将成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结合点。DeepSeek的技术创新体现在采用动态优化的混合专家模型、运用多头潜在注意力、多token预测训练目标以及知识蒸馏技术的创新应用等方面,由此形成了强化学习和推理能力显著提升、模型训练优化和成本大幅降低的优势。出版业对DeepSeek的基础应用包括数据驱动知识生产模式涌现、出版业全链路智能化升级以及出版物跨文化传播范式突破三方面,而核心应用则体现在出版垂类模型由理想走向现实和数据出版新业态萌生两个领域。文章认为,DeepSeek将重塑出版业的未来图景,形成从数据驱动到智能革命的发展态势,出版企业应设立首席人工智能官,重塑战略体系和组织形式;加快出版数据建设步伐,形成出版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积累算法储备算力,夯实技术支撑的基石;加大出版场景探索力度,拓展智能知识服务边界;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化解大模型技术风险。
【摘要】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兴起给学术出版伦理带来了挑战,真实性、独创性、可持续发展等基本伦理规范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为适应新的技术形势,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出版机构、高等院校针对学术出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规范,直接或间接地对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实践中的运用发挥指导作用。文章结合学术出版伦理的内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出版伦理的挑战,通过对学术出版伦理规范文本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索多元主张中凝聚的共识与原则,梳理当前该领域已初步形成的以人类作为终责主体、以过程披露为实践路径、以人类主导和数据安全为准则、以敏捷治理为应对机制的伦理共识框架。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渗透至学术科研领域,对学术出版伦理产生了重大冲击。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学术出版伦理带来的挑战,应明确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所要遵循的原则。文章提出,应基于文献检索、理论设计、问题分析、成果撰写四阶段产生的错误信息、使用隐瞒、创新欺骗与标注失当四风险,设置内容检查、信息披露、创新说明与合理标注四义务;立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殊性,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工具约束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位法》等法律规范,有效规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科研人员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术伦理教育,强化社会监督,以遏制不当使用。通过原则约束、义务规范、技术检测、法律规制与教育监督,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学术出版伦理困境进行融贯式治理,引导科研人员合理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而促进学术出版活动有序开展。
【摘要】古籍出版广泛聚合了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明符号和形象,在所指与能指维度的底层逻辑上指涉着中华文明丰富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内涵,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耦合关系。作为可见可感的中华文明标识,古籍出版不仅表征着一种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意义空间,亦是一种联结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价值空间与一种践行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空间。循此理路,古籍出版在未来实践向度上需要透过语义升维、形态延伸、话语融通等方式,延展其时空意义,使之成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维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纽带。
【摘要】用户经济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依托用户自身进行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新经济形态。文章重点探讨了用户经济的概念意涵、核心特征与基本模式等问题。研究认为,用户经济强调“用户本位”的价值逻辑。用户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完成供需双方用户的精准适配,基于场景化价值挖掘与用户关系深耕驱动服务增值,促进用户价值共创的实现,从而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增长。用户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警惕数据污染、数据资本主义等潜在风险。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人工智能(AI)主体性在人机传播中的理论框架,探索其对传播过程的多重影响。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人机传播理论中仅将AI视为中介的模式已不再适用。文章首先梳理了AI作为传播中介、对象和主体的理论发展脉络,其具备工具、机器和主体三重身份。在提出AI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从来源能动性、语言主体性、具身性和嵌入性四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指出AI作为主体,在人机传播中的潜在作用。其次,文章分析了AI主体性对归因、自我呈现、印象形成与透明性等人机传播关键议题的影响,揭示了主体性感知如何影响人类在交互中的信任感、依赖度和责任归因。通过整合现有研究与理论模型,文章提出了一个适应AI主体性的人机传播理论框架,强调在人机传播研究中引入AI主体性的必要性,为未来探索AI与人类交互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文章认为,承认AI主体性有助于扩展人机传播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重新思考人类与AI的互动本质。
【摘要】传统的数字素养以甄别、批判和工具运用等能力为主。人工智能确立了全新的技术主体存在,由此在人机传播这一主体间性的尺度下,对数字素养提出了更新性和转向性的要求。主体间性关系下的人、机,在多维竞合关系中不断调整各自的网络位置,并基于强制通过点和转译的合作机制,确保行动网络的动态均衡。技术事件与技术实践因此成为数字素养的新起点,并发展出一种生成性的数字素养框架。新的“三维融合”数字素养框架以技术实践为基座,通过驯化操演、技术理解和意识树立之间的循环迭代、相互促进,确立了人机各自独特的价值地位,并构建起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
【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影像及影像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提出“国家战略性影像”这一全新影像生产理念,旨在推动进一步强化影像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国际传播功能。国家战略性影像在内容上,要能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国家意志、存储国家记忆、构筑国族认同。在功能上,要能实现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诉求、价值建构诉求、审美引领诉求;重要性、标志性、长远性是其主要特征;重大主题类影像、纪实类影像和艺术类影像是其主要形态。未来,其发展需持续深化六个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构建国家记忆体系、强化管理与组织能力、创新艺术表达、加强技术支撑、优化国际传播。通过构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时代精神契合的影像体系,国家战略性影像将成为记录时代、凝聚共识、引领价值、联通世界的重要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