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遵循"6S”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网站中关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最佳实践、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并整合证据。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包括指南6篇、专家共识2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9篇。从人员组成及准备、环境支持、实施内容、营养喂养、出院及随访管理、效果评价6个方面汇总了29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循证依据。建议医护人员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评估临床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展证据应用。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非计划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的性能,以期为构建更高质量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及the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COPD病人非计划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涉及29个预测模型。其中,22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 >0.7 。除1项研究外,所有模型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纳入模型中最常见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过去1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吸烟史、合并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i/FVC)、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结论:COPD病人非计划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但缺乏内部和外部验证。今后可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进一步探索适用COPD病人更广泛的预测模型。
摘要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国内外乳腺癌化疗病人肌肉减少症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及参考。方法:参照“6S"证据等级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计算机决策系统、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综合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病人肌肉减少症非药物干预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指南5篇、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5篇,从乳腺癌病人肌肉减少症的筛查、肌肉评估、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综合干预、随访及健康教育6个方面汇总了37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乳腺癌化疗病人肌肉减少症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在应用本证据时,医护人员应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制订个体化的肌肉减少症干预方案,促进病人实现健康生活方式,以改善预后并提高长期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功能性便秘的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功能性便秘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和专家函询法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功能性便秘健康教育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11月甘肃省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18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便秘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功能性便秘健康教育方案,比较两组病人便秘自我管理行为实施频率、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便秘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便秘自我管理行为实施中增加粗纤维饮食、摄入益生菌、药物使用情况优于对照组,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得分[ (36.63±5.31) 分」高于对照组(32.88±4.46) 分],便秘病人症状自评量表得分[ (14.06±2.12) 分]低于对照组[ (15.50±2.64) 分],便秘病人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得分 (37.12±5.12) 分]低于对照组 (39.91±5.04)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功能性便秘健康教育方案能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缓解便秘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基于循证方法改进腰椎穿刺术后患儿的护理管理,以期改善医护人员的知识掌握度以及患儿术后舒适度。方法:遵循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和效果评价4个阶段将循证实践应用于腰椎穿刺术患儿,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水平、审查指标执行率以及患儿腰椎穿刺术后6h情况。结果:循证实践后,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审查指标执行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循证实践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相关专业水平及审查指标执行率,但对于腰椎穿刺术后去枕平卧时间及不舒适等结局的发生率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摘要 目的:对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汇总,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新生儿PICC管理的相关文献,并汇总形成最佳证据,据此制订循证实践方案;经过基线审查、障碍因素分析等构建最佳证据应用策略。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新生儿PICC理论知识知晓水平和临床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以及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PICC相关理论知识的问卷得分分别为 (60.00±14.55) 分和(75.45±11.18)分,护士临床审查指标的符合率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证据应用后新生儿PICC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异位)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循证证据的新生儿PICC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并促进其护理质量的提升。未来应继续探索和优化护理流程及培训机制,以进一步改善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性和效果。
摘要 目的: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脑卒中病人留置鼻胃管护理方案,并探究其对脑卒中病人留置鼻胃管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10月在遵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的脑卒中病人留置鼻胃管护理方案。干预后比较两组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留置胃管时间、腹泻发生率及便秘发生率。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8,0.88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6,0.300,均 P<0.05 。应用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腹泻发生率、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留置胃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脑卒中病人留置鼻胃管护理方案可降低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为其留置鼻胃管的护理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构建慢性意识障碍病人非正式照顾者肠内营养照护培训方案,为临床针对照顾者开展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以泰勒模式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拟定慢性意识障碍病人非正式照顾者肠内营养照护培训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形成培训方案终稿。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 94% 和 100%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8和0.84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23和0.268;第2轮专家函询后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均 <0.25 。最终形成的慢性意识障碍病人非正式照顾者肠内营养照护培训方案包括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42项三级指标以及对应的培训方式、学时和考核形式。结论:本研究形成的慢性意识障碍病人非正式照顾者肠内营养照护培训方案的构建过程科学、合理,可为临床针对照顾者开展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 目的:对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范围综述,为临床护理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聚焦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4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预测模型偏倚和适用性的评价。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涉及17个风险预测模型。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患病率为 26.2%~67.1% 。该领域预测模型的研究设计和构建方法单一,且偏倚风险较高,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00~0.906 。多数预测模型缺乏外部验证。结论:尽管现有的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高偏倚风险。未来研究可探讨不同方式构建预测模型的性能差异,降低偏倚风险,注重其外部验证和临床适用性。
摘要 针对照顾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贡献的概念以及相关评估工具、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有效干预策略等 进行综述,以期提升照顾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的贡献,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 病人旅程地图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主要用于病人体验管理,在慢性病病人管理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研究主要从病人旅程地图的概述、实施过程、在慢性病中应用的成效、不足及展望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 综合探讨老年人多病共存的概念、现状、评估工具及其影响因素,指出现有共病老年人评估工具的不足,并强调实施多学科护 理模式对于改善共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 通过整理和归纳国内外高级实践护士的定义及发展现状,对比分析未来我国高级实践护士的发展方向,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级实践护士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 对肠造口病人居家护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内容形式、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升肠造口病人居家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调查社区老年人的体力活动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4年3月—7月选取河北省保定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 ∴∵470 名老年人,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中文短版、活动自我效能量表、锻炼障碍与益处问卷、自我调节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社区环境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不足者占 27.23% ,总代谢当量为2604.00(1626.00,3465.0O)MET-min/周。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P<0.05) ,其中个体层面包括自评健康状况、活动自我效能、自我调节、锻炼益处感知;人际关系层面涉及社会支持和居住方式;社区环境层面包括社区安全。结论:社区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处于中等水平,社区和医护人员可依据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社区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病共病病人多重用药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系统检索建库至2024年9月20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慢性病共病病人多重用药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6.3.R1软件对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65篇文献,整体发文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研究、多重用药管理、病人预后等方面,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为慢性病共病病人多重用药管理的共享决策方案研究。结论:慢性病共病病人多重用药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今后应加强与国外在慢性病共病病人多重用药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摘要 目的:探究定向医学生违约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方法: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35份定向医学生违约判决书进行分析。结果:个人期待与实际境遇的心理落差、自我规划与定向服务的现实冲突、定向协议中的预约规制力不足、县管乡用模式下的隐匿加码是定向医学生诉诸法律手段解除定向就业协议效力的违约因素。结论:实现定向医学生违约风险行为的系统性治理需完善就业协议管理,优化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内容,明确主体相关责任,切实保障缔约方实际利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扩大政策监督覆盖影响力。
摘要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病人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推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运动实施、制定运动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12月南京市某医院心理精神科收治的12例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为访谈对象,基于MOA[即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和能力(ability)]模型确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后提炼主题。结果:将青少年抑郁症病人运动影响因素提炼为3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分别为运动行为动机(情感体验、外貌和健康目标、社交支持和需求)、运动机会和条件(外部督促、学业冲突、运动场所)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水平、自我评价)。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青少年抑郁症病人的运动偏好,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建立多维度运动助力支持系统,激发和维持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开展及执行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其康复进程。
摘要 目的:调查和分析护理本科生的护理文化自信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护理本科生护理文化自信的策略,以促进护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7月从广东省6所高校中各抽取50名护理本科生共300名为调查对象。采用护理文化自信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AU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护理本科生的护理文化自信得分为 (38.16±5.39 )分,各维度得分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情绪维度 (72.47% )认知维度( 76.76% 和行为维度 (81.00%)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文化的教育形式、了解度、喜爱度、支持度均对护理本科生的护理文化自信有正向影响 (P<0.05 ,可以解释护理文化自信变异的33.4% 。且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参加的护理文化教育形式越多元化以及对护理文化教育的喜爱度越高,其对护理文化教育的支持度就越高;护理本科生对护理文化教育的支持度和了解度越高,其护理文化自信水平也就越高。结论:护理本科生的护理文化自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护理文化教育的形式以及护理本科生对护理文化教育的喜爱度、了解度、支持度是其护理文化自信水平的影响因素。护理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开展理论、社团和临床多形式相结合的护理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护生喜爱、了解和支持护理文化教育,以提升其护理文化自信水平。
摘要 目的:探讨人文理念联合改良体位的精细化护理在胃镜检查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4年1月—12月收治的360例胃镜检查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人文理念联合改良体位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心理状态、舒适度、检查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和检查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文理念联合改良体位的精细化护理能够改善胃镜检查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胃镜检查病人的舒适度和依从性,并减轻其不适感受。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免缝合固定法在恶性肿瘤病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效率、经济效益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系统中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接受锁骨下穿刺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导管固定是否采用缝线分为免缝合固定组(121例)和缝合固定组(98例),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凝血酶原时间、出汗、病程、合并症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免缝合固定组和缝合固定组各71例。对比两组病人置管的效率、经济效益及安全性,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缝合固定组相比,免缝合固定组穿刺置管总时长及拔管时长明显缩短,换药次数、利多卡因使用量、麻醉扎针十缝针数、置管相关护理费用明显减少,且导管相关性感染、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出汗、合并糖尿病、是否采用免缝合固定是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相较于缝合固定,免缝合固定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中可以明显缩短手术和拔管时长,减少麻醉扎针十缝针数、利多卡因使用量、换药次数,提高置管效率,节省置管相关护理费用,并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摘要 目的:探讨支架式教学联合“5511"课程思政教学在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3年3月2日—5月9日选取我校2020级大学三年级第2学期的310名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支架式教学联合“5511"课程思政教学,干预后收集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成绩、思政素养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干预后护理本科生的专业综合成绩为 (85.51±3.76) 分;学生对课程兴趣、支架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度、思政元素对自身的启发、课程思政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帮助等方面较满意。结论:支架式教学联合"5511"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提升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
摘要 目的:基于“旋转门"视角了解肿瘤病人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自我管理体验,为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1月就诊于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例接受免疫治疗且发生皮肤毒性反应的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i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建立理论模型。结果:共归纳提炼出5个主题,即不良患病体验(生理不适感、疾病认知不足、自我管理技能欠缺)、多元化情感体验(对治疗效果的无望感、配合治疗的积极态度、对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坦然态度)、多种行为改变(积极行为调适、矛盾冲突行为、行为习惯固化)医疗支持不足(疾病信息支持不足、会诊质量不高)、严重用药困扰(药物疗效不明显、担忧药物副作用、自行用药效果不佳且症状加重);并将5个主题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抽象为处在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旋转门"中的肿瘤病人自我管理体验的理论模型。结论:处在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旋转门”中的肿瘤病人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院外医疗支持,关注其精神心理的阶段性变化,及时给予正向激励,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多措并举,解决病人用药困扰,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摘要 目的:探索护士伦理氛围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4年5月1日—6月1日四川省遂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03名临床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伦理氛围感知量表以及医务人员道德伤害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203名护士伦理氛围感知得分为 (104.59±16.08) 分,道德伤害得分为 (39.91±11.42) 分,43名护士存在道德伤害,发生率为 21.18%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护士伦理氛围感知与道德伤害呈负相关! (r=-0.360,P<0.00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护士层级、道德伤害是护士伦理氛围感知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护士的伦理氛围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疗机构需关注男性、离异、NO级等护士对伦理道德的认知和态度,做好道德伤害的积极引导,未来研究还需要扩大抽样范围和样本量进一步论证伦理氛围感知与道德伤害间的相关性。
摘要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高脂血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管理及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4月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294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784例存在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共病患病率为 60.59%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有脑卒中病史、超重及肥胖、空腹血糖较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危险因素( ?P<0.05) ;婚姻状况(非在婚)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患病率较高,应密切关注女性、有脑卒中病史、在婚状态(已婚)超重及肥胖和空腹血糖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护理干预在老年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5例老年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 ?n=47) 与对照组( n=48,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护理模式干预,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希望水平、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希望水平、心理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试验组自我管理能力的4个维度得分、希望水平的3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97.87% ,相较于对照组 85.42% )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希望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并改善其心理状态,有效促进了病人的术后康复。
摘要 目的:调查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80名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临床归属感量表、临床领导力量表、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结果:280名新入职护士的临床归属感得分为 (120.64±17.47) 分,临床领导力得分为 (64.83±8.14) 分,心理资本得分为 (93.18±13.03)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与临床领导力、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均 P<0.00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心理资本、临床领导力、年龄是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P<0.05) ,可解释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总变异的 25.6% ○结论:新入职护士临床归属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临床领导力水平和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则新入职护士的临床归属感越强;且年龄较大、已婚的新入职护士其临床归属感较高。护理管理者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和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新入职护士的临床归属感水平,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
摘要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的伦理弹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伦理弹性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伦理弹性量表、道德困境量表、工作场所灵性量表对湖南省5所医院的60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602名护士的临床护士伦理弹性得分为 (40.73±6.87)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的伦理弹性与道德困境呈负相关 (r=-0.420,P<0.01) ,与工作场所灵性呈正相关 (r=0.355,P<0.0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道德困境和工作场所灵性是临床护士伦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P<0.05) ,可以解释总变异的 33.0% 。结论:临床护士伦理弹性水平有待提高,降低道德困境和提升工作场所灵性有助于提高临床护士伦理弹性水平。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分层干预在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帕金森病病人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试验组实施基于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分层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平衡能力、步态、防跌倒知信行评分及跌倒效能。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平衡能力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步速、步频、步幅与步长均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防跌倒的知识、信念、行为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跌倒效能量表得分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分层干预可增强老年帕金森病病人的平衡能力,改善步态,提高防跌倒知信行与跌倒效能。
摘要 目的:探讨肩托在脑卒中后肩痛病人阶段性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肩痛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阶段性康复锻炼干预,试验组予以肩托配合阶段性康复锻炼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肩部疼痛缓解情况、肩关节活动度、肢体活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结果:干预1、3、6个月后,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病人患侧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内旋)、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肩托配合阶段性康复锻炼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肩痛病人的疼痛程度,并进一步改善其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肢体活动功能,提高其功能独立性。
摘要 目的:探讨Synder希望理论对结直肠癌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76例结直肠癌行肠造口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采用造口生活质量量表、造口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及负性情绪量表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及负性情绪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结直肠癌术后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癌(TC)病人术后个人掌控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的183例T2DM合并甲状腺癌术后病人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个人掌控感量表(PMS)、夫妻癌症相关问题沟通量表(CRCP)、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病人进行调查,并采用CRCP对病人配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2DM合并甲状腺癌术后病人个人掌控感的影响因素。结果:183例T2DM合并甲状腺癌术后病人的PMS评分为 (20.54±4.18)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人个人掌控感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自身及其配偶的CRCP呈正相关 (P<0.05) ;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P<0.0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患T2DM年限、是否行淋巴结清扫、病人及其配偶的CRCP得分和应对方式是T2DM合并甲状腺癌病人术后个人掌控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T2DM合并甲状腺癌病人术后个人掌控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良好的伴侣沟通可促进病人积极应对,提示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使病人和配偶共同参与疾病治疗过程,提高夫妻凝聚力,减少病人的消极应对,进而提升病人个人掌控感水平。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病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感染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4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35例子宫肌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 (n=39) 和非感染组( ?n=196)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病人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235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人中,39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16.60%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贫血、抗菌药物使用、住院天数均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病人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 (P<0.05) ;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病人术后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度良好 (χ2=10.930,P=0.206)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95%CI(0.809,0.857)],当预测值概率为 4%~98% 时,列线图模型预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病人术后感染的净获益值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病人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有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术后感染高危病人,对护理决策者和护理人员制定及实施术后感染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摘要 目的:探索围术期路径式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对甲状腺切除术病人的干预效果,观察对其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2024年3月收治的150例甲状腺切除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以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 ?n=75) 与观察组( n= 7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路径式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情绪、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 (20.13±1.00)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 (51.14±3.19) 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0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为 (11.60±1.65) 分,低于对照组 ?P<0.001) ;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生理功能评分为 (82.39±6.50) 分,生理职能评分为 (80.19±10.28) 分,精神健康评分为 (79.67±7.14) 分,活力评分为 (76.56±8.77) 分,情感职能评分为 (82.12±7.57) 分,社会功能评分为 (76.51±7.57) 分,躯体疼痛感评分为 (78.65±6.14) 分,总体健康评分为 (81.99±5.27 )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应用路径式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对围术期甲状腺切除术病人进行干预,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病人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摘要 目的:调查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自我倡权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省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收治的189例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女性癌症幸存者自我倡权量表、社会影响量表及癌症病人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自我倡权的影响因素。结果:189例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的自我倡权总分为 (62.47±6.19) 分,病耻感总分为 (64.65±13.87) 分,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 58.64±13.27) 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自我倡权水平与病耻感、自我感受负担呈负相关 (P<0.0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耻感、自我感受负担、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是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自我倡权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0.05) 。结论: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自我倡权处于中等水平,且受病耻感及自我感受负担等的影响,临床护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降低宫颈癌术后化疗病人的病耻感及自我感受负担,以提高其自我倡权水平。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虚弱状态恶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生命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1月—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48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FRAIL虚弱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血管疾病病人虚弱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48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中,209例出院3个月后出现虚弱状态恶化,发生率为 43.18%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低文化程度、焦虑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虚弱状态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高龄、低文化程度、焦虑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病人虚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实践中应重视高龄、低文化程度和焦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及时给予个体化护理。
摘要 目的:探究系统化家庭参与式管理对新生儿监护室(NICU)母乳喂养结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我院NICU接受治疗的80例早产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家庭参与式管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早产儿家长的新生儿照护能力问卷评分、纯母乳喂养率以及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早产儿照顾者照护能力评分、纯母乳喂养率以及患儿的身长、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系统化家庭参与式管理应用于NICU早产儿的护理中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护理技能和纯母乳喂养率,且有助于早产儿出院后身长和体重的增长,对于提升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