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生态优先,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体系,完善绿色税制。以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税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引入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其在绿色税制与企业环境绩效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稳健型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和缩短样本期间),绿色税制显著提高了企业环境绩效,融资约束削弱了绿色税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重污染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绿色税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建议完善我国绿色税制体系,通过财政补贴和扩大信贷范围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采取差异化绿色税制激励措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
摘要: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碳市场发展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碳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从碳会计的历史嬉变、生成机理与体系构建三个维度对碳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完善我国碳会计体系探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从碳会计的历史嬉变看,碳会计起源于环境会计,基于排污权交易会计发展而来;从碳会计的生成机理看,低碳经济和碳市场分别构成了碳会计发展所需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从碳会计的体系构成看,碳会计框架包含碳排放会计、碳排放权会计、碳固会计和碳审计。
摘要:基于2009—2023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ESG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ESG信息披露质量与融资约束呈显著正相关;融资约束在ESG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ESG信息披露质量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盈余持续性。
摘要:应用InVEST模型和Logistic生长方程,分析了2006和2016年昆明市西山林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碳储量的时空演化,并对2025、2030、2040、2050及2060年的碳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旨在探讨昆明市西山林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山林场碳储量分别为194474.9、238999.6t,碳密度分别为59.74、 69.96t?hm-2 ;2016年人工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均高于天然林;2025、2030、2040、2050和2060年,碳储量预测分别为264 272.2、296797.7、349672.7、385 86.8、403123.6t,碳密度分别为77.36、86.88、102.36、112.95、 118.00t?hm-2 ,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不同林龄组单位碳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优势树种的碳汇能力与林龄结构及林分起源密切相关。
摘要:“漂绿”是指公司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采取的具有误导性行为。以上证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 Sta-ta软件对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程度与企业“漂绿”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有效抑制民营企业的“漂绿”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与缓解融资约束,是抑制民营企业“漂绿”的有效途径;党组织对“漂绿”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格外明显,且该抑制作用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递减。
摘要:通过分析审计监督体系的内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体系的路径和保障措施。结果表明:当前审计监督体系在体制机制、覆盖范围、监督效能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党的领导、拓展审计监督领域、增强监督效能、加快信息化转型、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法治化建设等构建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对完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摘要:结合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碳酸锂期权套期保值实务案例,剖析以碳酸锂期权内在价值变动为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套期会计处理逻辑,分别从金融工具选择和会计处理原则的视角,阐述期权时间价值类似保险费的功能属性,并结合金融市场期权交易规则,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期权时间价值进行摊销。研究结果可为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运用碳酸锂期货期权套期会计处理提供实践参考,也填补了以商品期权内在价值为套期工具的套期会计实务研究领域的空白。
摘要:基于《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中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调节表》,对应收应付项目、资本性支出、折旧摊销等差异事项的分类,以地勘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差异事项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揭示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与挑战,旨在为地勘单位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地勘单位财务工作高效开展。
摘要:加拿大的会计体系成熟且发达,而多伦多大学作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多伦多大学3个校区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剖析了多伦多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从课程结构、选课弹性、跨学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4个方面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持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考查因素。结合2012—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其韧性水平,且ESG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绿色技术创新直接关联制造企业的环境表现,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保得分增强韧性;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及重污染制造企业中效果更显著。据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投入、重视ESG披露等建议,以助力企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