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一批新职业新工种,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赫然在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迈入专业化、职业化的新阶段。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路径,既有跨部门协同的全国性试点,也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 2024年8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共同启动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2025年1月,在山东、湖南、陕西及湖北恩施开展试点工作,以本土化
编者按:当“谁来振兴乡村”成为时代命题,乡村职业经理人逐渐走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的“主战场”,成为激活乡土资源、带动产业增收的又一关键力量。2024年8月,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同启动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2025年1月起在山东省、湖南省、陕西省及湖北省恩施州开展试点工作。这一举措,既是对乡村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为全国性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筑基的关
2025年,根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关于做好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陕西省围绕为乡村培养输送“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总目标,构建“理论学习+村庄观摩+岗位实践+路演答辩”全链条培养模式,深入实施试点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一、严格遴选标准,优选培养对象 准确把握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择优录取”原则,重点面向具备市场敏锐度和创新意识的返乡创业青年、熟悉村情民
在中央农广校《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试点培训工作指南》的指导下,湖南省农广校作为全国四个培训分中心之一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挑选10位优秀乡村经营工作者前往北京参加培训,联合湖南省现代休闲农业研究院顾问团队进行课程体系创新与培训模式研究,推进学员遴选、实践村实地调研考察与筛选,确定湖南农业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开展理论课学习、观摩实践村学习、课程衔接与沙盘推演内容设计、学员岗位实践村需求摸
湖北省恩施州充分整合农业农村部武陵山国家培训基地、农业农村部干部管理学院实践教研基地、湖北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定点培训基地、湖北省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等国家级、省级优势教育资源,创新开展州县农广校一体化办学模式,高质量推动“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有序开展,完成首批50名学员的试点培养工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工作中唯一的地市级单位,恩施州农广校积极探索构建“理论+实践+考核”三维育人体系,有效提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运营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上海市聚焦“五好两宜”(即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建设需求,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四方联动机制,推出以“团队孵化+人才入乡”双轮驱动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育项目,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运营人才培养新路径。本文基于上海实践,系统梳理该培育模式的主要做法、创新成效与实践
近年来,湖北省将农民田间学校作为破解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共建设了432所农民田间学校,包括6所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和43所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省、市、县、乡四级多方资源相融合的“四位一体”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为推动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
2024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选择5个地级市、70个县开展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培育试点,并鼓励各省聚焦“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结合各省实际大胆创新试点。2025年以来,浙江省海宁市立足花卉园艺产业,聚焦“海宁园丁”浙农智富品牌建设 ,以花卉园艺产业直播主播人才培育为样本,由海宁市农广校创新实施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省级试点项目,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宁特色的“学用贯通”培育新路径。 一、培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始终秉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的办学宗旨,以提升农民学历层次及技能水平为主责主业,走出一条特色职教道路,培养了以徐淙祥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农民学员,在安徽的广袤沃野上书写“粮安”答卷。 一、守好初心,坚持农民中职教育主业不动摇 (一)持续开展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作为农广校的立校之本,建校44年来,安徽省农广校体系中职办学从未中断,现开设作物生产技术、休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自原农业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以来,襄阳市农广校作为全国14个、湖北省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的试点市,在抓好自身体系建设的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政策宣传、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新业态的联动优势,整体提升培训办学水平,以增强农民综合素质为己任,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一、精准培育,学用结合,打通农
近年来,受机构改革影响,大连市农广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6所区县农广校并入了职教体系,仅1家保留独立法人资格,乡镇职校被全部撤销,这使得传统的农广校五级办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面对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重重困难,大连市农广校积极探索、主动创新,推出了“体系重构+阵地升级”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通了农技推广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一个能够激活乡土人才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为大连当地农业发展
新疆棉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以及优质棉生产基地,在我国棉花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病虫害的频发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降低,进而影响产业发展。因此,提升农工学员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控技能,已然成为保障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课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程选自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文字教材《西北地区棉花栽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我在多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让讲课内容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做到“心贴心”,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下是我对“心贴心”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准把握学员需求 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之初,我发现不少培训存在内容“高大上”、与学员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要想让培训真正走进农民
常言道,扶上马送一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而言,这“一程”就是做好跟踪服务,也是确保培训成果从课堂走向田间、从知识转化为收益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兰州市农广校累计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90多期,培训学员近6000人,覆盖兰州市90%的农村地区,探索形成了“延伸覆盖、双向互动、精准服务、赋能增效”的跟踪服务体系,助力农民学员从“知识接收者”向“能力创造者”转变,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延伸覆盖,
2025年,聊城市农广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申请市级财政资金25万元,紧密围绕稳粮保供中心任务,组织开展“农广科技助农”行动。该行动依托农民田间学校、乡土人才资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模式,实现了技术下沉、人才进村,累计服务农民超20万人次,有效助力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素质提升。 一、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夯实科技服务基础 为增强“农广科技助农”行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聊城市农广校充
贾春刚自任河北省玉田县农广校校长以来,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扎根基层,带领玉田县农广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职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实践中贡献智慧力量。 一、迎难而上,夯实办学根基 贾春刚任校长之前,玉田县农广校历经多次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师资力量、教学能力、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等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育需求。面对困境,贾春刚迎难而上,积极奔走,最终促成了玉
在山东省乳山市黄垒河畔,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宝藏”农场——肖氏家庭农场。每到周末,这里热闹非凡:五彩麦田边的石桌上,刚蒸好的花饽饽冒着热气,老手艺人正教游客捏兔子造型;厨房的大铁锅里,跑山鸡炖菌菇的鲜味儿顺着风漫过来,勾得人直咽口水;菌菇大棚里,大人们穿梭在菌架间采摘新鲜菌菇,欢声笑语在棚里回荡,小朋友们则围坐在菌床旁,聚精会神地听农场主杨秀丽讲“菌菇的成长故事”。 杨秀丽,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女性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葱郁的橡胶林下,西双版纳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顺航正俯身查看一株株长势喜人的砂仁苗。砂仁作为名贵中草药,具有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等功效,广泛应用于食品、香料、医药和保健领域,在种植后能连续收获多年,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基诺山曾因砂仁创造“一种药材致富一个民族”的佳话,也一度陷入产业凋零的低谷。如今,杨顺航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优秀学员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为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文联印发《“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将“村字号”文体活动列为重点部署内容,要求“贴近农民组织乡村文化活动,为农民搭建展示风采、创新发展的舞台”。各地积极响应,联合宣传、文旅、广电、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