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人工油石打磨检测白车身表面缺陷效率低、主观性评价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油石检测方法,阐述了其基于高精度3D扫描仪的3D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分析汽车覆盖件和白车身表面缺陷的算法及步骤,运用仿真试验和模拟实际生产线在线检测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检测白车身表面缺陷,提高汽车生产线表面质量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关键词:白车身 虚拟油石 缺陷检测 中图分类号:U46
摘要:为发挥齿轮油的最大功效,提升用户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开发了一种商用车传动系油品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测齿轮油状态参数,以实现按质换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齿轮油的动力粘度与运动粘度之间呈现强线性关系,粘度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用动力粘度取代运动粘度;介电常数随温度、水含量、Fe含量、酸值含量规律变化,验证了介电常数作为齿轮油品质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齿轮油多参数在线监测提供了试验研究基础。
摘要:目前,汽车制造中主要通过基于涂布规格的过程监控和基于最终贴合效果的结果监控保证涂胶品质,为提高涂胶质量检测效率,通过借鉴超声波焊点无损检测技术,探索超声波相控阵技术在车身涂胶检测中的应用,从理论上论证其可行性,并运用超声波相控阵无损检测仪进行实际应用验证,最终实现车身涂胶的无损检测。 关键词:超声波 相控阵 车身涂胶 无损探伤 中图分类号:U466 文献标志码:B DOI:
摘要:某车型左前组合灯与翼子板存在间隙干涉现象,设计要求间隙为(1.2±1.0) mm,为保证外观匹配符合设计要求,从尺寸匹配角度进行分析,利用PolyWorks软件测量边梁与侧围连接板总成尺寸,并对前照灯进行虚拟安装以模拟姿态进行验证,获得了白车身骨架上一体化支架安装面平行差对前照灯姿态的影响规律,结合焊装现场实际工艺调整车身夹具,最终解决了前照灯与翼子板间隙干涉问题。 关键词:PolyWor
摘要:为提高整车外饰颜色质量控制与管理效果,对整车诞生和批量生产2个阶段的外饰颜色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基于工作实践,提出了结合颜色特性分析的色差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关键特性数据和控制标准设置,提高新车型外饰颜色质量育成认可效率,同时避免了批量色差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外饰颜色 质量控制 颜色特性 中图分类号:TQ639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710/J.cnki.1003
摘要: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态势、地域分布、申请人等方面分析了汽车热冲压模具的专利布局,并以汽车B柱热冲压模具、汽车纵梁热冲压模具为例进行了重要专利的技术方案解读,从专利视角,以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剖析汽车热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现状,为汽车热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后续研发创新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热冲压 模具 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U466;G306 文献标志码:B DOI: 1
摘要: 主要研究了热成形钢双门环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研发、应用、产业化布局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概述了热成形钢双门环关键技术的现状,涵盖材料选择和研发、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以及冲压工艺的优化。其次,分析了热成形钢双门环的产业化布局,强调了核心技术体系对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性。最后,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高性能、轻量化、环保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热成形钢 产业化 一体式门环 节能减排
摘要:为评价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在汽车车身上应用的可行性,对铝硅镀层质量(单面)分别为20 g/m2(AS20)、75 g/m2(AS75)的材料进行热冲压试验、点焊试验、胶粘匹配性试验、油漆配套性及耐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AS20材料可使用与AS75材料相同的加热温度,但加热时间需低于AS75材料,在最佳加热工艺下2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当,AS20材料的极限尖冷弯角及峰值载荷力高于AS75材料;2种
摘要: 为解决冷热冲击试验中全铝制低温水箱扁管泄漏的问题,分别提出了扁管加宽、改O型集流管和增加隔板3种设计调整方案,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原设计方案以及3种调整方案下的全铝制低温水箱进行有限元分析(FEA),得到泄漏区域内扁管的最大局部应力和最大塑性应变及其分布情况,以冷热冲击寿命和扁管泄漏的数量和位置为考查指标进行冷热冲击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冲击寿命与最大局部应力和塑性应变成反
摘要:以镀层厚度均为0.7 mm的DC56D+ZM钢板和DC56D+Z钢板为研究对象,利用板材成形拉延筋摩擦试验机、板材综合成形试验机、扫描电镜和MTS纳米压痕试验机,试验验证锌铝镁镀层钢板解决冲压开裂的可行性和机理。结果表明:锌铝镁镀层表面摩擦因数较纯锌镀层低25%,锌铝镁镀层钢板成形极限性能优于纯锌镀层钢板;锌铝镁镀层细小的晶粒尺寸和较高的硬度使镀层具有更低、更稳定的表面摩擦因数,可显著提高钢
摘要:为探索电子墨水与内饰零件集成的可行性,依据电子墨水的特性,将柔性段码式电子墨水膜片与某车型的装饰条集成,并进行车规级试验,环境试验结果表明:电子墨水膜片或模组能够耐受-40~70 ℃的高低温区间,温度超过70 ℃会破坏电子墨水层;-30~85 ℃区间的温度交变试验易导致模组多层结构发生褶皱或分层。因此,电子墨水的结构和材料暂无法满足车规级要求,电子墨水在汽车内、外饰零件上具备应用潜能,有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