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化格局深度调整和“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努力突破西方话语垄断,推动文明互鉴。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播提供了新工具,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成为重要抓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国家队”的补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全域协同”的传播网络,有助于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以地方故事折射中国实践”,创新央地联动机制,助力区域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王晓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推进全链条变革,以互联网思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有质量的流量”和“有流量的质量”同声合奏。系统性变革不仅包含主流媒体自身系统,也包含主流媒体所连接起的人、物、资源、信息等全领域各系统。总台在实践中得到启示,今天的主流媒体应当把自身的变革置身于党和国家改革事业的大局中,实现从单纯的新闻信息提供者向社会生活连接者、服务者,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强调通过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当前,全球化纵深演进,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5月24日,由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在全球传播生态深刻演变、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已成为中国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议题。相关学者应着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整体布局、优化实现路径、做好理论支撑与保障深化。本文对近年来专家学者关于国际传播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摘要:随着社交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意见领袖已突破“两级传播”的小群体语境,在借助平台自主生产内容、表达观点的同时打造了无远弗届的舆论影响力,于国际传播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关键角色。从动机和对象维度切入,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的“关键性意见领袖”(KOL)主要存在“事实—求同”“观点—求同”“事实—规劝”“观点—规劝”等四种修辞类型,分别适用于“设置议题”“观点对话”“澄清谬误”“破除偏见”等不同修辞情境,在国际與论场上发挥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抵御来自西方的涉华與论攻击的功能。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传播博弈的舆论场中,辩白式传播和共鸣式传播尽管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对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两种传播方式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两者在不同传播对象和情境中的适用性,深入讨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在把握“和”文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与受众在情感、利益、价值等层面实现共鸣,并提出生活浸润、微观解码、分众深耕等共鸣式传播路径。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要求。甘肃通过系统性变革深入挖掘释放国际传播效能,在渠道建设、文化锚定、主体协同、产业赋能等方面发力,显著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改革提供了范例。
摘要:新时代,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深化助力媒体系统性改革,已经成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议题。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作为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建设国际传播体系的主阵地、总抓手,在向海外讲好辽宁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内外宣联动的融媒传播体系,强化精品内容生产和品牌定位,构建“南联北开”海外传播矩阵,以凸显地方特色的差异化传播策略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要:近年来,AI技术在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精准传播、高效传播和融合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与时俱进,加强AI创新应用,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AI+国际传播”体系,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在中国日报的实践中,通过“AI+应用”和“AI+AI”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AI数字人、AI指令平台、AI勘误等应用,有效提升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并形成了全新的AI传播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主流媒体工作室形态的优势充分显现。主流媒体工作室因融通灵活、特色鲜明以及人格化运营等特征,成为主流媒体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工作室为例,就其工作机制、品牌塑造、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工作室凭借跨部门协同创新、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品牌赛道以及亲民化语态与人格化运营等,成为主流媒体机构纵深推进媒体融合的创新主体,有效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其创新路径为未来主流媒体融媒改革提供了探索实践的可能性。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究县级融媒体优秀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策略,对于促进基层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分析县级融媒体优质短视频的内容叙事及视听机制可以得出县级融媒体短视频情感传播的三重路径:立足在地化叙事策略,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运用情感符号编码,激活观众共情机制;营造具身化的在场体验,强化用户黏性。这种立体化的情感传播模式有效拉近了短视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加强了基层媒体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够更好地传达主流媒体的声音。
摘要:新质生产力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涵盖发展背景、技术实践、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未来展望及典型案例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科技期刊出版,提升出版效率和质量,推动行业发展。同时,聚焦于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全面剖析学术出版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诸多变革、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摘要: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学术评价体系支撑。当前,“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不注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质量。相比之下,复印报刊资料“以文评文”的学术评价模式,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影响等诸多方面均具备强化学术规范、推动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是“破五唯”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能够为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与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运动健康类APP快速崛起,并在追求“当代生活新方式”的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以Keep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类APP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应凸显了三重矛盾:技术赋权与身体异化的矛盾、符号化审美范式建构与身体焦虑生产的矛盾、社群规训中社交激励与隐性权力控制的矛盾。高校的职责在于针对当代社会健康传播的矛盾问题,重构体育人文教育框架,揭露技术平台隐私协议中的数据商业化风险,引导学生从“数据依赖”转向“价值自觉”,从而达到“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动态平衡。
摘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新技术改变了人机对话的方式,影响了大众游览观赏的参与形式,具身传播作用于感官带来大众审美的再沉浸体验。虚拟技术促进产业边界融合,结合地域景区、媒介场域、云上程序、文化符码等要素,诞生了“沉浸 + 空间”“沉浸 + 装置”“沉浸 + 平台”“沉浸 + 文化”等多样态的“沉浸 + ”创新模式,催生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新表现形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布局下,以沉浸式技术为主导,中国式现代化文旅演艺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
摘要:媒介市场竞争推动儿童数字出版迈向场景化、沉浸化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获 知方式,儿童有声读物以其生动、便捷的优势获得了广阔市场,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主要在于坚 持正能量采用多视角叙事,善用多维声音叙事手法营造沉浸体验;深耕内容,开发衍生品巩固 品牌;发起话题与活动,强化用户反馈,打造社群圈子,增强粉丝凝聚力。关键词:沉浸式体验儿童有声读物声音叙事社群传播耳朵经济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反应视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介。本文基于B站“老外看中国”系列视频,从文化中介视角探讨其传播机制。研究筛选高传播力样本,从反应素材、创作者和观看者三方面分析其功能。研究发现,创作者通过符号叙事和情感表达促进文化交流,观看者则通过评论和弹幕构成次级中介,推动文化意义的流通。作为多主体协同传播形式,反应视频在提升文化亲和力和塑造全球认同方面具有独特潜力。本研究为数字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对未来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提出实践启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对促进人类文明多元共生具有深远意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的形态、渠道与受众互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文明互鉴的视角出发,聚焦于数智技术的国际传播渠道平台变革,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创新表达,探讨强化文化转译对实现传播扩容的推动,从新型传播主体“Z世代”的崛起以及精准把握第三文化人群体等维度,剖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实现多元传播主体协同进而突破文化壁垒,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域深度传播。
摘要: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促进了媒介生态的变革,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呈现流变转向、信任解构、情绪前置和偏好过滤的显著特征。高校网络與情的演进周期可划分为萌芽、发展、减弱和平息四个阶段。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风险,多方主体要转变與情治理逻辑,完善與情治理制度建设,推动高校师生群体网络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时新闻标题成为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影响因素。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主力军,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本文结合第26届至第32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部分标题进行分析,从标题风格的网言网语、内容的情韵兼具、表述的传播实效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标题写作实务提供经验参照。
摘要:作为新技术环境下出现的新兴纪录片形态,互动纪录片折射出丰富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互动纪录片在形式创新、内容生产、思想观念与价值反思方面入手,查勘在新的互动关系下,互动纪录片对传统纪实作品中纪实要素的革新与开创,并在对其症候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力寻互动纪录片在美学特色上的多重价值。
摘要:新闻生产中的人机关系从最初的机器辅助人类转向人机协作,并逐渐朝着人类引导机器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方向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机本体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人机本体论认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键本体论分歧在于:第一,机器缺乏自主性,受限于执行人类指令;第二,机器无法感受和表达情感;第三,机器的智力、思想、创新力受到质疑。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应着力形成与人工智能的差异化竞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人工智能机器向善、向真、向新。
摘要:元宇宙技术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是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育人环境的时代变革、技术催动党史学习教育的范式变革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元宇宙应用于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建立数字孪生党史馆、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和打造互动式学习路径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娱乐至死”“技术依赖”“伦理失范”的风险,需要夯实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信仰体系、构建由虚返实的实践进路、加强技术伦理道德监管,从而推动党史知识传播和教育模式创新发展。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传工作在中共“扩红”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动员作用。标语口号凭借其形式灵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等优势成为中共“扩红”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基于文献史料,以标语口号为考察对象,从内容、修辞、时间、情感四个维度探讨“扩红”宣传策略,以期丰富对这一时期中共革命动员的研究。
摘要:20世纪30年代,在全民族抗战救亡的声浪中,《西北妇女》为动员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妇女同胞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该刊通过“前线叙事”“后方动员”“多元协同”等相关话题,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话语的有机融合。在妇女动员策略上,刊物采用多元化的动员方式:通过“讲道理、发表议论”进行话语动员;借助“典型人物报道与事迹宣传”开展榜样动员;利用“重大节日报道、纪念日特刊”强化抗战意识;运用“图像叙事与漫画”等视觉化手段扩大传播效果。这些策略有效促进了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妇慰会陕西分会工作的开展,对西北地区抗战救亡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要:2025年春晚在人工智能、XR、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加持下,实现从工具赋能向创作主体化范式转型,全面推动内容生产逻辑、空间结构与文化表达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本文以2025年春晚为研究对象,聚焦技术驱动创作、虚实空间重构与文化认同建构等维度,探讨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文化叙事,构建多元交互的沉浸式场域与动态协同的认同机制。研究认为,技术赋能正推动春晚从承载国家叙事的传统舞台转向为激发全球共鸣的文化场域,呈现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形态的深层变革。
摘要:数字时代的影像生产具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特征,其中服饰美妆类短视频通过影像符号重构了“物”的意义,微纪录类视频通过视觉影像降格实现话语狂欢,娱乐演绎类短视频以戏仿、拼贴的方式进一步解构宏大叙事,实现去中心化的目的。数智时代的影像文化呈现出虚无主义与审美泛化、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身份认同困境等文化症候,这进一步重构了大众文化,并成为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人类文明的符号烙印。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在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显示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性,使受众在仪式化互动传播中形塑自我对群体的情感认知。本文结合各级主流媒体对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的新闻报道,立足互动仪式链理论,论述媒体以“内容 .+ 技术”构建赛事共在场域的创新方法,以及在共在场域内部的受众互动、符号提炼;阐述其通过青春化、可视化表达,强化互动、建立强情感链接,提炼彰显中华体育精神的表征性符号生产的典型做法,以期为主流媒体更好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主旋律朗诵作为中国政治传播的重要实践形式,通过有声语言艺术与媒介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国家记忆建构与社会力量动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当代主旋律朗诵作品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技术创新和情感共鸣,实现从文化符号到社会动员的功能拓展。研究旨在探讨主旋律朗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表现与社会价值,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影视艺术的生态格局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以流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兴媒介,通过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影视内容与受众需求的精准匹配;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影视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影习惯,更对影视艺术的创作逻辑、叙事结构与审美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康永斌、王金平所著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艺术发展研究》一书围绕新媒体技术对影
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是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然而,在多元文化交织、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使戏曲面临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等困境。如何在当代文化生态中找准定位,实现戏曲创作的突破与传播策略的革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小菊所著的《生态、创作与传播:21世纪戏曲新论》一书以多维度视角切入,既深入剖析了戏曲的生态环境,挖掘了“非遗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舞蹈实践紧随时代变迁,在形态、媒介、观念和技术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随着跨文化语境的全面敞开,颇具影响力的西方当代舞蹈成为探索的前沿。掌握多层次、宽领域的舞蹈艺术成果,是摆在艺术创新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卿青所著的《媒介反思与文化批判:西方当代舞蹈研究》一书,以独特的媒介视角切入西方当代舞蹈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西方当代舞蹈的积极性和
新媒体技术给信息社会及传播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深受其影响。基于此背景,由所著的《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形态及构成探索》立足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新媒体赋予影视艺术新的面貌特征;论述了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在艺术形态、内容制作以及传播推广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影视艺术的发展策略。本书不仅为影视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