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项重要分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跨越级突破。作为21世纪初的一项颠覆性技术,AI很快被应用于包括地震科学在内的各行业领域。然而,目前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表现性能上远超传统方法,但通常模型结构更加复杂,缺乏透明度,具有黑盒本质,因
[摘要] 本文选用H-D模型和Davidenkov模型对土层动力试验本构参数进行拟合,讨论了本构模型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的影响;选取Ⅱ、Ⅲ、Ⅳ类场地各一个土层剖面,选定500 m/s剪切波速的界面作为地震动输入界面,下伏土层考虑为与输入土层性质一致,向下取5~30 m的6个输入界面,选用Imperial Valley波、Northridge波以及Kobe作为输入地震动,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进行
[摘要] 本文以承德地震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以及同址BBVS-120型宽频带地震计采集的同震波形为研究对象,利用小波分析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分析二者记录到的6次地震同震波形的时频特征和频带响应,能量集中在0~0.5 Hz,二者的波形曲线形态、频带响应及功率谱密度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经验公式拟合出宽频带倾斜仪最大振幅与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拟合度较好,得到承德地区宽频带倾斜仪近震和远震最大
[摘要] 日本地震预警业务规定和技术系统近年来依然在不断更新发展。2023年2月1日起,日本地震预警发布内容中正式加入长周期地震动预测信息。2015年以来海底观测网相继纳入预警系统,有效缩短了发生在日本海沟沿岸地震的预警首报发布时间。2018年引入PLUM法,使系统在传统方法失效时也能够作出地震动预报。目前正在重点解决地震动预测过大情况依然时有发生的问题,日本气象厅在2023年底前后引入一体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江西省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认知和需求。通过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了公众的反馈,以评估他们对防震减灾信息的需求及偏好的获取信息渠道。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了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强烈需求,尤其强调了对实用、易于理解和可操作内容的偏好。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数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和电视,是科普知识的主要获取渠道。然而,主要挑战包括科普内容过于理论化、专业化和复杂
[摘要] 元朝的山西洪洞于1303年发生8级地震,揭示了汾渭裂谷系在构造和运动上的一系列特殊性。该区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南移北跳和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汾渭裂谷的形成、雁行断裂构造、构造应力场和深部高温体的环境背景。为深入认识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扩展眼光,介绍了对地壳块体旋转问题的研究,涉及到鄂尔多斯块体旋转、亚洲中部大区域的地块旋转、汾渭裂谷和贝加尔裂谷的对比、地幔密度分布、喜马拉雅构造
致谢审稿专家 2024 年,本刊继续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付出是无私的,着实令人感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帮助,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才得以不断提升。在此,本刊编辑部全体成员对一年来为本刊辛勤审稿的专家 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要感谢的专家是(以姓名的首字母为序): 白志明 边银菊 蔡晓光 常祖峰 陈 斌 陈红娟 陈俊磊 陈 鹏 陈相兆 陈学良 程华富 翟鸿宇 丁
《地震科学进展》期刊简介: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协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是地震系统内覆盖面广的优秀刊物之一,创刊 54 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出版质量经久不衰。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和地震应急等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设有综述与评述、学术论文、地震科普、重大工程与科研项目进展、探索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