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使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地震灾情研究领域近20年(2003—2022年)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来源,对地震灾情研究的总体分布、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轨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关于地震灾情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且与地震事件密切相关,研究机构主要以承担地震工作的职能部门为主,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灾情数据获取和灾情信息提取。经分析,地震灾情研究的演进轨
[摘要] 通过收集1957—2022年以来日本东北至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同深度的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联合迭代应力反演的方法,计算俯冲带构造应力场及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状态。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沟浅部区域不仅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也与北美板块的推挤作用有关;中国东北区域的深源地震与海沟俯冲带的长期作用存在密切的联系。长白山火山区的形成与俯冲带的逆冲存在巨大的联系,俯冲带的地震活动间接控制着东
[摘要] 云南燕子岩观测站DSQ水管倾斜仪各分量频繁记录到高频扰动,表现形式为观测曲线脉动加粗,更换放大盒、线圈、线路、数采等都未能排除此高频扰动。经与实况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后发现:潮汐扰动与气压波动有一定的同步性。经进一步诊断、排查、分析,确定引起高频扰动的原因为:DSQ水管倾斜仪钵体罩子缺少空气管,导致水管仪两端液面上方各自形成独立空腔,两端液面压力平衡被打破,引起高频扰动。对钵体罩子进行
[摘要] 利用潮汐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马陵山站VS型垂直摆倾斜仪硐室改造前后数据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历年数据观测精度mγ均小于0.02,仪器搬迁至改造后硐室又有显著提升,数据质量优于搬迁前,超越全国形变优秀台的标准;②搬迁后仪器观测噪声水平Ml始终在0.005″左右,稳定性更好;③校正后发现搬迁前仪器安装方位角存在较大偏差,影响M2波相位滞后。硐室环境优化改造是有效改善观测数据精度,
[摘要] 简要概述了中小学地震科普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地震科普发展路径。鉴于中小学地震科普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地震科普教育主旨、服务对象或受众群体及有效科普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TEAM教育理念对中小学地震科普有效路径提出思考,并以初中学段为例做具体案例分析,提出构建STEAM视角下地震科普生态体系。STEAM教育是融合
[摘要] 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模型、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同时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以逆冲机制为主,呈现双侧破裂,能量集中在前约35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Ⅹ度以上,
[摘要] 北京时间2024年4月3日07时5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23.81°N,121.74°E)发生7.3级地震,地震灾害影响较大,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此次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灾害影响,以及受地震作用导致山体崩塌的龟山岛火山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针对此次地震是否会触发龟山岛火山活动的可能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地震及高光谱气体数据分析可知,龟山岛火山尚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响应;随后
[摘要] 东汉是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以张衡地动仪的发明为杰出代表。简介了地动仪的历史真实性、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张衡的科学贡献。 地动仪对19世纪现代地震仪的诞生曾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复原研究旨在搞清原理和结构、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对新复原模型的考古依据和科学实验做了简介。 [关键词] 张衡; 地动仪; 工作原理; 科学复原 [DOI] 10.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