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与价值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滋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积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浸润、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的现实要求。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科学内涵,具体包括: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坚持人民力量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评判至上。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增强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引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厚植坚持人民至上的物质基础;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自觉;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坚持人民至上的制度安排。
[摘要]赢得了“两个历史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两个历史主动”对应指向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两者联系统一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进程之中。从生成逻辑看,“两个历史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合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史作用的价值彰显、是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成果体现。引领“两个历史主动”往深里走,需要继续一体推进“三不腐”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作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形成期。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环境下探索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通过思想教育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明确作风建设的“价值遵循”铁的纪律确保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监督体系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实现革命胜利和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央苏区党的作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面对严峻现实挑战的清醒认识及对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抓手,其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历史借鉴:必须不断深化“鱼”“水"之情,始终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固“本"塑“形”,一体推进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常”“长”发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点”“面”融合,健全作风建设监督机制。
[摘要]干部教育贯穿中国共产党全局工作始终,中央苏区时期是这一重要工作的发轫期。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对干部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理论思考上,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干部教育与平民教育相结合、集体重视干部教育的意识和氛围;实践探索上,在干部教育中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干部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部教育、反对官僚主义倡导勤政廉政建设。这些思考与探索,解决了苏维埃政权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补足了党员群体数量的严重不足;加强了党在苏区的领导地位,保证了各级苏维埃政府正常运作;增强了党员干部开展革命斗争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战争素养的人才;激发了苏区民众的革命热情,巩固了苏区政权。梳理分析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对干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党的干部教育有一定启示。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法律保障、教育宣传与健全组织等多种策略,成功动员广大妇女参与革命,不仅赋予她们政治、经济、婚姻等方面的权利,而且显著提升了妇女群体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地位。这些举措,为苏区革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与物资支持,有力推动了苏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央苏区妇女动员的举措与经验,对新时代妇女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坚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健全妇女组织、与时俱进创新妇女动员方式、加强法制保障。
[摘要]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决定民族命运的伟大反侵略战争中,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洞见与强烈的使命担当,展现出了卓越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战略决策的全局性运筹、理论创新的突破性建构与实践路径的能动性开拓中,深刻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格局。在战略决策方面,毛泽东以持久战理论破解了战争困局;在理论创新方面,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应了时代课题;在实践路径方面,毛泽东以群众路线开辟了胜利之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展现出的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历史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摘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毛泽东在领导推进新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战略目标,也是新中国在风高浪急的历史考验中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毛泽东这一思想,既源于对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半殖民地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来自对冷战时期突围美苏争霸包围圈的具体实践,其中蕴含的独立自主的发展精神、各产业间平衡发展的建设理念、发展经济民生等宝贵经验,仍值得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借鉴。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为开辟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历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道路自信。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一支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政治建设、好干部标准、领导干部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以及监督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干部队伍政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选拔优秀人才;建立领导干部评价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树立干部选用标杆;强化领导干部能力锤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中坚骨干;深化干部队伍监督管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力量。加强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生机活力、强化组织保障、树立前进标杆、聚集智慧力量。
[摘要]自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学习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方法在他关注关心的领域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念、研究和宣传等工作中有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5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相关论述,强调要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史,要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史,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认识抗日战争史,要从全人类捍卫和平崇高事业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史。这些论述是大历史观在抗日战争研究相关领域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建构起良好的政党国际形象、汇聚起各方抗战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在党的真实面貌被遮蔽、全民族抗战迫在眉睫、国际形势愈发紧张的历史背景下,《华商报》应运而生。作为一份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海外党报,《华商报》通过坚守抗战立场、维护统一战线、批判专制独裁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海外宣传,成功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救国、精诚团结、力倡民主的良好形象,有力促进了抗日力量的大团结。而《华商报》对党的国际形象的建构,也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注重个性化宣传、走好群众路线。
[摘要]抗战精神作为宏大而有序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精神体,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自形成以来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在民族危亡时刻,是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激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浪潮中,以深厚的民族担当与大义,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当前弘扬和传承抗战精神,需要树立科学的抗战观、构建精神记忆场域、创新传播叙事话语、推进对外传播,以实现精神谱系的时代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赓续中国共产党百余年作风建设之传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深刻体现着服务新形势新任务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必须从学理层面上把握其逻辑意蕴。
[摘要]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精神层面主要包含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公道正派的价值准则和严以修身的道德修养,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核心灵魂。物质层面主要包含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场景空间、以廉洁文化为内容的传播平台和以廉洁文化为象征的文化符号,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依托载体。制度层面主要包含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度机制的闭环运行和制度建设的领域拓展,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机制保障。行为层面主要包含廉洁从政的行为实践、崇廉惩腐的行为导向和廉洁风气的行为传导,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实践表达。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对规范党员网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赋能虽带来机遇,但也加剧了价值观博弈、技术滥用引发的行为异化,还导致党员“不敢、不愿、不会”发声等问题,对党的形象、意识形态安全及执政基础造成潜在冲击。为将“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亟须深化党员网络行为治理规范。提升规范体系的精准性、动态性和引领性,确保与时俱进;强化党组织“严管厚爱”并重的责任,提升治理效能;平衡刚性监督问责与柔性激励保障,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目标、内容、机制上的协同。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塑造清朗网络政治生态,凝聚网上网下思想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网络支撑与良好舆论环境。
[摘要]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承载革命文化精神的媒介场所,在加快文化强国战略中既是推动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资源。红色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化呈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从理论上阐释红色文化遗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凝聚、创新产业驱动、文化认同建构、传承模式发展、国际话语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