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习践行、学理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准确把握它的历史地位、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也要科学把握它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式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在实践基础、思想渊源、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继承性和一致性。习近平于2002年10月至200
摘要 中国的碳排放控制目标逐渐从强度控制升级为总量和强度双控。如何科学合理开展碳排放双控工作尤其是协调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减碳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生产与消费是经济活动以及碳排放产生过程中的一对核心驱动力,为更好地协调减排与发展,减排工作应从两侧同时入手进行“生产侧与消费侧双控”。围绕生产、消费两侧适宜的减碳行动以及管理目标,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①以经济价值产出与资源消耗之间的
摘要 在电力市场中实施多重清洁低碳政策可能导致不同政策在实施时存在冗余甚至相互冲突,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和绿证市场的协同将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电力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多市场协同发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从市场主体决策和市场机制的视角分析了“电-碳-证”的交互关系,利用多主体博弈理论构建了包含碳配额买方和卖方火力发电商、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电网企业、积极和消极消纳用户的市场均衡
摘要 在当前全球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立一个高效且可信的碳市场对于促进碳排放减少至关重要。为保障碳市场运行中碳排放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中国政府借鉴国际碳核查运行机制,采取了一套监测(monitoring,M)、报告(reporting,R)、核查(verification,V),即MRV体系,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并将结果反馈给政府
摘要 能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其空间布局势必对区域碳排放产生影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随着中国能源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逆向分布矛盾日益突出,探究能源产能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成为必要。基于200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能源产能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开展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基于交互效应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和新能源发展水平对能源产能空
摘要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及碳减排的关键战略。该研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汇总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模型(fsQCA模型),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碳减排的协同机制。研究发现:①创新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发机构)、创新资源(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投入强度)和创新环境(数字金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都不能
摘要 碳中和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面临巨额投资需求的情况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科技金融政策能否助力碳中和技术创新,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该研究以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以及负碳技术3个方面综合衡量碳中和技术创新,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
摘要 该研究聚焦关键数字技术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基于2008—2022年上市公司和供业链中小企业的匹配数据,采用5G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方法,实证检验了5G试点政策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并从供应链深度数字化的新视角展开多角度的机制分析。实证结果显示:①有别于一般数字技术创新,关键数字技术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企业自身碳绩效提升具有更强效能,且通过了交错DID、工具变量和机器学习模型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
摘要 氢能在中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难以完全电气化的钢铁、水泥、化工、航空、海运等行业的零碳转型尤为关键。氢能产业发展目前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然而,由于制氢技术多种多样,各种制氢技术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如何选择一条兼顾碳减排有效性和成本有效性的路径,仍需要深入研究。该研究构建了基于不同制氢技术的碳减排成本有效性分析框架,运用平准化成
摘要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用制度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是拥有强制型、选择型、引导型的制度工具。为推动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信用制度选择面临困境。该研究基于2003—2021年数据,理论探讨影响环境信用制度的因素,分别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绿色信贷指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实施构建环境信用监管制度、绿色信贷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倍
摘要 生态环境损害作为典型的公共风险,决定了对该风险的规制需要公法监管与私法救济的协同合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迈向公私法合作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旨在经由司法审查确保磋商协议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基于此,该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效能不足,原因在于
摘要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其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地方政府在其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理念驱动下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激励性政
摘要 村级河长政策执行力不足是导致村域河湖环境治理面临“最后一公里”困境的重要原因,给村域河湖环境治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有益补充,环境规制已成为影响村级河长行为选择的关键变量,并对其政策执行力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利用苏浙冀鄂皖陕宁7省141村的微观调查数据,以村级河长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村级河长感知视角测度环境规制强度,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对
摘要 韧性与效率的协同关系是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迈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重要表征。该研究以2006—2020年中国31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哈肯模型、标准差椭圆、克里金差值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度并分析了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的协同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韧性是主导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中国整体旅游生态韧性及效率水平有所提升。②东部旅游生态系统富有发展活力,韧性与效率呈
摘要 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实现“增长、保供、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能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的构建提供新视角。据此,该研究基于网络DEA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基本格局、动态演进与空间差异,而后探究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各类潜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2005—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及两阶段效
摘要 守好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将各类耕地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即由“小占补”拓展至“大占补”,是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大变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揭示“大占补”视阈下耕地在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上的占补平衡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进而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0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在数量维度,
摘要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揭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演进规律并深入挖掘粮食生产绩效的要素源泉,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和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构建SBM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2002—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绩效,并从要素分解角度探究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的源泉。研究结果表明
摘要 减少食物浪费是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内在要求,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筹办流动宴席的食物浪费问题,但相关研究的匮乏限制了有效治理机制的建立与科学防控政策的制定。鉴于此,该研究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框架(NAM),构建了针对中国农村居民筹办农村流动宴席场景下的食物浪费行为的概念模型,该模型融合结果意识、责任归属、个人规范及参与意愿等关键要素,并据此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