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分析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和第一积温带寒地粳稻重要种质资源龙粳31和稻花香2号的基因型,促进寒地粳稻育种研究,以龙粳31和稻花香2号为试验材料,对其简化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7 410个变异位点,其中15123个SNP变异,2287个InDel变异。在 SNP变异中,有10 944个是转换类型(A/G和C/T),有4179个是颠换类型(A/C、A/T、C/G和G/T),转换颠换比(Ts/Tv)为2.62。在两个水稻品种中,SNP和InDel变异数量分布最多的为水稻8号和10号染色体,其次为水稻3号、4号、6 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且在 SNP变异数量分布较多的染色体上其InDel数量也相对较多。同时对基因、内含子、外显子、各类突变和非编码片段等注释结果进行了分类,在两个品种间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参考序列对应等位基因和非参考序列等位基因信息,以及SNP和InDel的变异注释等。
摘要:水稻苗期遭遇低温冷害可导致幼苗死亡或生长停滞,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筛选水稻耐冷资源,并解析其耐冷机制,有利于水稻耐冷育种。以冷敏品种稻花香2号为母本,耐冷品种龙粳21为父本,衍生得到包括530个株系的 F2:3 群体,经低温胁迫,从中选择30个极端耐冷和30个极端冷敏感个体构建两个DNA池进行重测序分析,使用SNP-index方法鉴定到5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存在4个QTL区间。其中5号染色体发现了3个QTL,区间分别为 3.8Mb(4.4~8.2 Mb)、1.2 Mb(10.1~11.3 Mb)和 1.6Mb(12.2~13.8Mb) ,7号染色体发现了一个QTL,区间为 2.4Mb 1 (2.8~5.2Mb) ,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区间内的基因主要参与能量代谢。
摘要:为提高糯玉米产量和品质,选用垦粘一号糯玉米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在糯玉米幼苗期及吐丝期根灌不同浓度的黄腐酸硒,通过测量苗期至拔节期糯玉米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研究根灌黄腐酸硒对糯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灌不同浓度的黄腐酸硒对苗期及拔节期糯玉米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株高、茎粗、根系数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值等指标均高于CK对照组,其中对根系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最终提高玉米穗长、籽粒干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产量指标。综上,在糯玉米发芽期和吐丝期分别根灌 22.50kg?hm-2 黄腐酸硒的糯玉米苗期及拔节期的生长指标以及产量构成指标均显著高于CK,使糯玉米的产量略微提高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糯玉米籽粒的品质,是效果最佳的使用量。
摘要:为了探究菏泽市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特征并筛选与之应对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AMMI模型,在 2020-2023 年小麦全生育期(9月上旬至翌年6月下旬)的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基础上,结合10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年际间气候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和菏麦系列品种产量差异性、稳定性。结果表明, 2021-2022 年播前受秋汛影响小麦播期较晚,但灌浆期适宜气候条件使小麦产量显著提升,出现晚播丰产; 2022-2023 年由于小麦灌桨中后期降水较多,严重影响籽粒发育,灌浆进程,部分品种出现穗发芽现象,导致产量最低。菏麦29小麦3年平均产量最高,为 9795.15kg?hm-2 ,连续3年较对照济麦22分别增产 9.35%.17.92% 和 17.83% ,且增产显著;其次为菏麦23,3年平均产量为(204号 9 295.55kg?hm-2 。AMMI模型图显示,菏麦20、菏麦21、菏麦22、菏麦23、菏麦25 和菏麦29的产量稳定性相对较好。综合以上分析,菏麦29 和菏麦23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适宜在当地作为主推品种应用种植。
摘要:为优化和推广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分析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侧深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基肥侧深施肥较常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处理 SD1(控释尿素,80%ΔN ,侧深施)、SD2(控释尿素, 60%ΔN ,常规尿素, 20%N ,侧深施)、SD3(控释尿素, 40%N ,常规尿素, 40%N 侧深施)、SD4(控释尿素, 20%N ,常规尿素, 60%ΔN ,侧深施)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平均增加18.5,25.5,16.8和15.4个 ?m-2 ,产量分别平均增加325,672,522和 218kg?hm-2 ,增产率分别达 4.2%.8.7%.6.7% 和2.8% ,其中处理SD2与处理FP(常规尿素, 50%N 作基肥, 30%N 作分蘗肥)差异达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别平均增加 848. 05,1 792. 45,1 566. 85 和978.85元· hm-2 。采用侧深施基肥 80%N (控释尿素氮与普通尿素氮比例 ,穗肥 20%N ,水稻产量效益最佳。
摘要:为促进控释肥在大豆上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大豆单产,以齐黄34、菏豆28、菏豆38、丰豆6号为供试大豆品种,研究不施肥(CK)、控释肥 (T1:150kg?hm-2 、 .T2:225kg?hm-2 、 T3:300kg?hm-2. 共4个处理对夏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构成因子、肥料贡献率(FCR)及肥料农学效率(FA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 T1~T3 控释肥处理均改善了各大豆农艺性状,提高了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T3处理下大豆产量和FCR均最高,比CK增产 22.14%~28.74% ,FCR较高,达 18.13%~22.33% 。菏豆28与菏豆38 的T3与T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两品种的FAE在T2处理时最高(分别为2.49 和 2.03kg?kg-1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PCA分析聚集性最好。考虑降低肥料成本,适宜采用的控释肥施用量为 225kg?hm-2(T2) 。齐黄34和丰豆6号在T3处理时FAE最高(分别为2.94和 2.66kg?kg-1 ),PCA分析得出二者组间相似度最高,因此 300kg?hm-2 可作为适宜施肥量。综上,控释肥可显著优化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并能有效增加和协调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及分配,提高大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最终提高大豆产量。
摘要: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 2×105 个· mL-1 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人工接种到苗期大豆上,随后对大豆叶片上是否可以产生病斑以及病斑颜色、形状等进行调查,然后将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而明确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大豆离体叶片,并在菌饼处形成从内到外依次为黑褐色、褐色、黄色的病斑;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苗期大豆,玉米生平脐蠕孢侵染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新月弯孢则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的圆形或连片病斑,玉蜀黍平脐蠕孢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黑褐色病斑;玉米生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还能够侵染大豆茎秆,分别形成黑褐色和褐色病斑;进一步对叶片和茎秆上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为同一病原菌。由此可见,引起玉米叶斑病的3种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均有引起大豆叶斑病的潜在风险,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需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新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摘要:为促进哈尔滨地区梨园害虫防治,选用了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并以传统黄色粘虫板为参照,通过分析 2023-2024 年两种粘虫板诱虫情况,研究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在哈尔滨地区生态梨园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2023—2024年,黄色粘虫板诱集的昆虫种类有11目59科,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诱集的昆虫种类有7目46科;黄色粘虫板在5月至7月诱集的昆虫数量相对多于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5月至7月为天敌昆虫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的发生高峰期,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对瓢虫的误杀率明显低于传统黄色粘虫板;8月至10月为梨蚜(Piricola)的发生峰期,除2023年10月外,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对梨蚜的诱集量始终高于传统黄色粘虫板;通过益害比分析表明,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对天敌昆虫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且能提高对害虫的诱捕量。综合防控效益分析表明,新型仿生(黄黑条纹)粘虫板相对于传统黄色粘虫板,对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友好,对蚜虫、木虱(Psylla chinensis)等害虫具有较高的防效,建议在哈尔滨地区梨园害虫高发期使用。
摘要:为优化网纹瓜施肥策略,2024年于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网纹瓜种植区内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蚯蚓粪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田间试验,研究蚯蚓粪有机肥料对网纹瓜生长、产量、品质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蚯蚓粪有机肥 50% 替代化肥的处理不仅对网纹瓜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还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酶活性产生积极影响。相较于对照组(CK)相比,产量提高了 6.84% ,平均单瓜质量增加 4.40% ,果实纵横径分别增长 3.29% 和 5.73% ;在品质指标方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 6.06% ,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6.26% ,有机酸含量降低 10.11% ,维生素C含量升高 8.47% ,多酚含量提升 8.52% 。综合分析表明,基施发酵蚯蚓粪有机肥以 50% 替代化肥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处理,在提高网纹瓜果实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同时能有效改良土壤环境。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茶条槭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从促进茶条槭的选育、种质创新、遗传改良以及种质资源的保护。根据转录组数据,开发了13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在20个茶条槭居群、40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33个等位基因。不同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量存在差异,最少为2个,最多为5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量为2.5385个。茶条槭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显示,居群间的变异较高,居群内的杂合度较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动水平适中( Nm<1) ,物种的迁移方向为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扩散。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建议孙吴、嫩江和沾河的居群作为重点保护种源。
摘要:近年来,随着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花境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在花境设计中显得尤为关键。合理的植物选择和配置不仅能够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还能实现低碳长效的环境效益。现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花境营建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和观测花境植物的生长状况,筛选出适合北方地区应用且具有高观赏价值的花境植物种类。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人探讨了花境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法。结果显示,通过对植物个体色彩、生态性及搭配原则的综合考量,可以设计出既美观又稳定、生态友好的花境环境。因此,花境营建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对于景观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研究阴干处理对含有挥发性成分中药材的主成分组成、含量和活性是否具有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研究了阴干处理对铁力木花精油主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 50% 最低抑菌浓度( MIC50 ),研究阴干处理对铁力木花精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阴干处理改变了铁力木花精油的主成分及含量变化;阴干处理改变了铁力木花精油对真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活性,均增加了 MIC50 ;对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的 MIC50 由 1.392μg?mL-1 增加为 2.248μg?mL-1 ,增幅 61.49% ;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 MIC50 由 38.811μg?mL-1 增加为 49.451μg?mL-1 ,增幅 27.41% ,差异比较明显。阴干处理减弱了铁力木花精油对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制作用。
摘要:为了阐明宝鸡市草莓农药残留安全状况,对宝鸡市179批次草莓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定量分析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以英国兽药残留风险排序矩阵方法进行农药和样品风险排序,并计算最大残留限量估计值。结果表明,179个草莓样品中农药检出率为 68.16% ,有19种农药检出,未发现超标及禁、限用农药。检出农药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均分别为 3.07% 和 0.21% ,均低于 100% 。风险指数排序显示,高风险样品占比0.6% 、中风险样品占比 3.4% 、低风险样品占比 16.2% 、极低风险样品占比 79.9% 。说明宝鸡市草莓农药残留风险较低,但具体草莓生产中仍需注意规范使用农药。
摘要:石榴是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鲜食、加工、观赏以及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优良果树,2023年,全国石榴种植总面积约11万 hm2 ,总产量约200万t,石榴在地方特色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分析目前全国石榴产业的栽培、品种、贸易、加工、科研和三产融合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如管理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软籽石榴品种单一、硬籽石榴品种发展缓慢,自然灾害制约,新技术推广缓慢,基础、生产研究欠缺,贮藏、运输、销售、加工技术落后等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建立适度规模、长期稳定的发展体制,加快石榴良种、新品种选育,做好品种的区域、市场和品牌定位,突破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建立电商营销体系,加强石榴基础、生产及加工研发和建立三产融合的现代石榴产业模式等发展建议,进而推动全国石榴产业的高效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类生产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进而引发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对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一挑战,改善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正积极推动碳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号召,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加速节能减排进程,助力实现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江苏省林业碳汇发展现状,提出了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碳汇交易市场、加快新技术应用等对策建议。江苏省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作与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为揭示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内在规律,为东北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 2000-2024 年北大核心与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456篇社会科学领域东北黑土地保护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热点、历史脉络及现存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历程分为3个阶段,研究热点从早期“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延伸至“耕地质量”“生态补偿”,近年聚焦“价值感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黑土地保护研究呈现由问题导向转向问题与目标并重、黑土地保护主体行为研究较为单一化、黑土地保护政策研究欠缺耦合协同的局面。面向未来,我国黑土地保护未来研究可朝向问题与目标双重引领构建东北黑土地保护研究新格局、注重黑土地保护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构建央地协同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体系发展。
摘要: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能够对土壤酶活、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微生物丰度产生多方面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养分循环与生态功能。生物炭与土壤环境之间存在互作机制,其多孔结构与理化性质的调控可重构微生物栖息环境,而微生物代谢活动则通过碳氮循环反作用于生物炭的稳定性与功能释放,二者协同驱动土壤修复与质量提升。为深人探讨生物炭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促进生物炭在农业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生物炭对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土壤 pH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营养特性、土壤重金属等理化性质及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丰度等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生物炭与土壤环境互作机制,并对生物炭在农业领域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摘要:2020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引入鲜食葡萄品种‘天工墨玉’,2021年5月栽植于日光温室。通过连续3a的观察,发现经果实赤霉素处理后,果粒呈圆形,果粉较厚,果皮呈蓝黑色,果实无涩味,无核,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果粒整齐度较好,果粒最大可达 9.0g ,平均果粒重 8.7g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 18.8%~19.2% 。3年生树体平均株产可达 4~5kg ,见果早,丰产性好。
摘要:为了选育契合未来市场需求趋势的西瓜新品种,在以高糖含量和丰产性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同时,致力于丰富西瓜种质资源。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 2015年,以自交系‘W12-01'为父本,‘SB-114'为母本进行配置杂交在安徽和广东两个地区进行栽培,选育而成西瓜新品种克丰11号。该品种属于晚熟Crimson类型西瓜品种,长势平稳,果实长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为 9.8kg ,产量 5887.5kg?(667m2)-1 以上,产量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 10.1% 左右,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约 9.1% ,红瓢,肉质松脆,品质优。克丰11号在田间表现为耐高温性好和抗病性强的特点,在控制好播期、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可在安徽省和广东省等地推广种植。
摘要:川黄柏主产于湖北、四川等省份,其中在湖北恩施和十堰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生产模式以半野生状态主,存在种苗培育效率低、大田栽培周期长、分枝过多导致效益不高等问题。为此,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采集川黄柏样本,开展种子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发现,川黄柏种子在11月至12月成熟并适宜采收,通过人工剥种处理后,干燥保存,当年12月至次年3月播种。在5月至6月降雨前,追施 1~2 次尿素,能够有效促进生长、同时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此外,川黄柏与草本药材进行套种生产,栽培4年后可采种留种,当树龄达到10年以上,可适时采收。川黄柏采用种子育苗具有投入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通过川黄柏套种生产模式可兼顾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